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天祥被自己人“劝死”

(2017-08-23 10:33:37)
标签:

历史

                                   http://gushi.zhuixue.net/uploads/allimg/150922/1-150922155P25E.jpg

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元兵突袭,服毒自杀未成,被俘。次年四月被押解到广州,而后北上前往大都。
  进入江西时,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希望船到故乡吉安时饿死守节。由于押解人按着灌食,文天祥没能在家乡殉国,他便希望能有机会逃脱,即使死也不能死在荒山野岭,而要在世人的关注下悲壮地殉节。所以,他就“配合”押解他的元军继续北上。
  但是,状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消息此时已经传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国,让无数人焦虑不安,唯恐他投降,让他与大宋的贞节受损。
  此时,南宋王朝已经彻底被灭,无数官宦要么被杀,要么投降,而百姓和原来的低级官僚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并非不爱国,甘愿接受异族统治,但他们自己不愿意牺牲,却期待别人守节殉国。
  喊出“沉默的大多数”心声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王炎午。文天祥赣州起兵勤王时,王炎午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参加抗元斗争,做了文天祥勤王军中的幕僚,不久却因为母亲有病而回归乡里,并躲过文天祥部队失败捐躯或者被俘的机会。
  王炎午闻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一千八百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并誊写近百份,张贴于文天祥被押解途中可能经过的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等醒目处,还派人在各处宣读。一句话,文丞相应该死,而且要赶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
  王炎午之举并非个体行为,曾经入狱探望文天祥并给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道士汪元亮,也在探望过后“勉励”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将归死江南。”
   王炎午如此大张旗鼓地劝文天祥死去,是有着社会心理基础的。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道德崇高下对生命的冷漠,那就是对于被敌人俘虏的士人与被玷辱的女子, 都希望他们能够以死守节。他们也许会善待俘虏的敌人,但不幸被俘或被辱的自己人如果不能迅速被杀,则最好及时自杀,以保持贞节。投降或屈服,意味着随后无 尽的骂名,如果被放回来,与屈服和变节的结果差不多,一生中也会在道德歧视中受尽屈辱。当然,希望俘虏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杀的人,却是没有牺牲的危险的,他 们安全地道德观望和审判,其任务只是给女人列贞节牌坊表彰,流传烈士的英雄事迹。
  文天祥是千古一见的英雄,但是身未亡,却享受生祭文。从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杀,其间长达三年半。当文天祥在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时候,江南故国的人竟然不担心他的健康,希望为挽救南宋立下卓越功勋的文天祥能够多活些时日,而是希望他早死。
  让王炎午们失望的是,文天祥并没有看到他“好心”的劝死文;王炎午们也可以宽慰的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文天祥的气节,不用他们督促,文天祥自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和决心。
   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终于壮烈殉节。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讯后的反应是悲痛,也许更是感慨,其中还有心安,因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判定了。 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之后,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此致奠,再致一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