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宋朝有料:《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为什么叫“杨六郎”呢?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宋朝有料:《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为什么叫“杨六郎”呢?作者:文裁缝
节选自《宋朝果然很有料4》,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外加一个义子,有八个儿子,号称“七郎八虎”。这一点,倒与真实历史一样,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只是没有义子。
《宋史•
杨业传》中,记载了杨业儿子们的情况:
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为殿直。
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载了,除了随杨业战死陈家谷的杨延玉外,他还有六个儿子,分别叫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在这六个儿子中,杨延昭最为著名,其余五子,都是恩荫的小官,一生碌碌无为。
杨延昭,原名杨延朗,他之所以改名,跟自己的父祖一样,也是出于避讳。
不管这个人叫杨延昭,还是叫杨延朗,他都是杨业的儿子,这点毋庸置疑。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这个赫赫有名的杨延昭,他到底是杨业的第几个孩子?
换句话说,这个杨延昭,真如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描述的那样,是杨业的第六子“杨六郎”吗?
这个问题,真不好说。
从杨业战死后,他的子嗣受封情况看,杨延昭应该是长子。因为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等级森严,嫡庶长幼分得非常细,父亲的爵位和恩荫,应该由长子继承。所以在封官时,才会第一个提到杨延昭。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战死的杨延玉,他应该是杨业的第几个孩子?我认为,杨延玉应该是杨业的长子。因为在中国古代,上阵父子兵,带的几乎都是长子,很少有带幼子出征的情况。从这点上讲,杨延玉应该是长子,杨延昭应该排行老二。老大杨延玉战死后,老二杨延昭就晋级成了老大。还是那个问题,不管杨延昭是老大,还是老二,为什么他变成了“老六”,成了“杨六郎”呢?
在历史的记录中,最早称杨延昭为“杨六郎”的书籍,始见于宋朝曾巩的《隆平集》。这本书中这样记载道:“(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上呼曰:‘杨六郎’。”后来,这种说法延续到了南宋。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记载:“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敌惮之,目为杨六郎。”再后来,元朝在编写《宋史》时,就采用了李焘的说法,就认为杨延昭排行“老六”了。
再再后来,随着影视作品《杨家将》的推波助澜,百姓不知实情,大家就人云亦云,认定杨延昭排行老六,是一个“杨六郎”了。
最后,这种还需辨正的历史,竟然变成了正史记录。在《中国历史大辞典•
宋史》分册中,也认定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了。
那么,为什么百姓称杨延昭为“第六子”呢?
这个问题,还得从源头看起,在宋朝《隆平集》中,曾巩告诉我们,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余年,彻底把契丹人打服了,所以他们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那么,契丹人为什么称其为“杨六郎”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六郎”一词,应该是契丹语的汉语转音。
有的学者认为,在契丹的文化中,“六郎”一词应该是形容威武、凶猛的夸奖词语,契丹人用这个词语来尊敬、敬佩这个敌国的战士。但是,根据现存的契丹史料查询,没有一个与“六郎”一词语音相近的契丹语。所以,这种解释还有待商榷。
第二种解释,“六郎”一词,应该是来源于北斗七星。
根据史料《太平预览• 卷六•
大象列星图》记载:南斗六星主兵机,北斗中第六星主燕地。
古代的燕地,就是辽国燕云十六州所在,所以迷信的辽国人相信,这个让他们畏惧的杨延昭,就是那颗震慑本国大星的人间化身,所以称他为“北斗六星杨延昭”,简称“杨六郎”。
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史学家们的认同,也是“杨六郎”之说最权威的解释。
除了这两种解释外,如今的史学界,还兴起了一种新的解释。
最新的一种解释是,《隆平集》记载的“虏情畏服,上呼曰”的“上”,不是代表契丹人的意思。这个“上”,应该是代表着宋朝皇帝、也就是那个“宋真宗”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宋真宗在称呼这位大将为“杨六郎”。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这样称呼杨延昭呢?
百家讲坛的学者梅毅认为,宋朝人,特别是宋朝上层皇族人,喜欢玩一种文字游戏,他们称“大郎”,不叫“大郎”,而叫“六郎”。
根据史料笔记集《铁围山丛谈》记载:
政和初,至尊始踵唐德宗呼陆贽为陆九故事,目伯氏曰蔡六,至于嫔嫱宦寺亦,从天子称之。目仲兄则曰“十哥”,季兄则曰“十一”,吾亦荷上圣呼之为“十三”。而内人又皆见谓“蔡家读书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宋徽宗年间,赵佶百无聊赖,就玩了一次“唐德宗呼陆贽”的故事,称蔡京的大儿子(伯氏)蔡攸为“蔡六”,即老六。称蔡京的次子(仲兄)为“老十”,老四(季兄)称为“十一”,以此类推。
这种说法,可信吗?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中,对《铁围山丛谈》做了详尽的考证,称这本书的内容“言之凿,足资参考”。
所以说,宋朝人确实喜欢称“老大”为“老六”,所以他们称杨延昭这个“大郎”,就叫“六郎”,也就是“杨六郎”了。
综上所述,在宋朝上层人士的文字游戏中,大郎就叫六郎,杨延昭这个大郎,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杨六郎”了。后来,这种说法传到了辽国,辽国也跟着宋朝人这样称呼,就把杨延昭叫成“杨六郎”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