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浒传:道教兴盛让他排名第四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水浒传:道教兴盛让他排名第四作者:
http://s13/mw690/001ON37Vzy76sHtWwOM6c&690
公孙胜是水浒好汉中神秘而另类的一个。他身居高位,却似乎并没看到多少贡献;他号称军师,却似乎并未献出多少军师之力。一个文远逊于吴用、朱武,武又大输于多数好汉的人,却牢牢占据了老四的位置,无论是晁盖时代,还是宋江时代。这到底是隐藏着什么样的合理性呢?
公孙胜是水浒好汉中神秘而另类的一个。他身居高位,却似乎并没看到多少贡献;他号称军师,却似乎并未献出多少军师之力。一个文远逊于吴用、朱武,武又大输于多数好汉的人,却牢牢占据了老四的位置,无论是晁盖时代,还是宋江时代。这到底是隐藏着什么样的合理性呢?
公孙胜排名第四,印象中他的倚仗主要是道术,在面对高廉、樊瑞、贺重宝等人的妖术时,总能掣出松文古剑,喝声“疾”,就万事大吉,这确实是梁山好汉中的独一份。但是,为增加说书的观赏性,水浒传虽然增加了一些神仙色彩,但骨子里还是现实主义,单凭会点道术绝然占据不了那么重要的位置,否则樊瑞也就该排在前面了。细细品读,公孙胜高居第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尊道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都是崇道的皇帝,北宋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代。佛教虽然也从周世宗的打击中逐渐恢复过来,但在徽宗时期,崇道抑佛还是主流。
水浒第一回,仁宗期间,京师瘟疫盛行,在采取释罪宽恩的措施下,不仅不起作用,反而转盛,这时候是名臣范仲淹奏说要请张天师来作罗天大醮。在人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借用神的力量,首先想到的是道教。宋徽宗上位,更是着迷于道教,自封为“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可见道教之尊,道教之盛。
书中处处能看出尊道抑佛来。我们可以看到,张天师罗天大醮灭瘟疫,108个星宿下凡尘,九天玄女传天书,罗真人的高妙,石碣天文的排序,都是体现了道教为尊的思想。就是张顺战死后,归的神也是西湖震泽龙君下金华太保。反观佛教,书中除对五台山智真长老表示出足够的尊重外,更多的却是贬低或同于世俗。鲁智深出家五台山,屡起冲突,首座及众僧的表现与俗人无异,让人感不到佛的教化。即便是智真长老的师弟智清,见到鲁智深时也是埋怨智真“好没分晓”,并未体现出得道高僧的素养。至于和尚裴如海通奸潘巧云那段,更是将和尚贬得一无是处。书中专门以说书人的口气表明了对和尚的看法,说世人的人情,惟和尚色情最紧,并解释说是和尚温饱思淫欲,和尚是“一个字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宫,四字色中饿鬼”。这就不是说和尚只是裴如海一个败类了,而成了棍扫一大片,同时拿做道场时众僧皆被潘巧云所迷乱为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神仙的力量,自然就会选择道教。宋江要想实现以星宿说来强化组织力量和排座次的合理性,就必须借助道教仪式来进行,公孙胜的道人身份,无疑使其处于有利位置。因此,宋江、吴用策划石碣天文的过程中,公孙胜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核心人物,得以进入四人核心领导层。这也就导致一个对梁山并无多少贡献、且着墨不多的人物,牢牢占据了老四的位置。
二是公孙胜的进退之道,其并不留恋权力争夺,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为一个道人,公孙胜并非象罗真人一样,全身心投入到修道中。想来那时候的道教是开放的,并不像佛教那样有着严格的清规戒律。身为罗真人的上首徒弟,公孙胜早时云游四方,混迹江湖。听闻北京生辰纲,竟主动找寻晁盖来谋取这笔钱财,其理由是“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因此,这时的公孙胜,虽是道教中人,但实则有江湖之心。取得生辰纲,上梁山,杀王伦,坐了第三把交椅,似乎正是公孙胜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宋江上山后,新旧两派形成,且新强旧弱,宋江又明显高晁盖一筹,二把手吴用暗中倒向宋江,公孙胜乃明白之人,不愿意卷入尴尬之地,以看母为由离了梁山。由此看来,公孙胜只是愿意过富足生活,对激烈的权力争斗并无兴趣,骨子里仍旧有道士的闲散之心。果然,下山后,他一边照看老母,一边跟真人学道,改名叫清道人,并不打算再回梁山。宋江全面布局自己的势力,又想到了公孙胜,派戴宗、李逵来寻,公孙胜推托不得,又上得山来。这次出山,可是宋江求之上山,比前境遇已自不同,公孙胜的进退之道不可谓不高明。晁盖曾头市中箭,宋江老大的格局形成,公孙胜再不用作顾两边之态,因此才有帮助宋江行罗天大醮排定座次,也使自己高居第四位。然而,归顺朝廷并非公孙胜想要的生活,对宋江亦不象对晁盖那么认可,这从公孙胜最后辞别好汉们就可以看出:“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贫道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贫道所趋”。在破辽经过老家时,宋江去看望罗真人,想是师徒二人已预见将来的结局,因此罗真人约定公孙胜破辽后回归。果然,破辽回朝得到皇帝赏赐,在梁山一众好汉最高光的时候,公孙胜觅得身退良机,也算摆脱了梁山好汉兄弟之情的桎梏。
想来经历这么多的事后,公孙胜亦可象罗真人一样,潜心修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