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水浒传:从呼应笔法看晁盖被射之迷

(2016-11-01 22:16:33)
标签:

转载

http://s14/mw690/001ON37Vzy764RNnMiFfd&690
《水浒传》是传统小说大家之作,这是大家公认的。其艺术造诣,在四大名著中,等同或略低于《红楼梦》也是大家所公认的。细细品读,确实如是。

此处单说呼应之妙。通读水浒,我们不得不佩服施大爷的如椽巨笔,那么多的地点、人物、事件,相互穿插,前后映照,却没有半点零乱,简直滴水不漏。更绝的是,呼应笔法已被运用到极致,就连一些极小的细节,也是处处有伏笔,交待得明明白白。前篇中看似不经意的张长李短式的小叙述,在后篇中往往很自然地有重大对应,让人不得不叹服如此鸿篇巨著,竟能招呼得如此细致。

下面我们就随手举点细微处的例子: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借住史家村,打倒史进,史进拜为师傅。然后书中交待,自此史进每日在庄上管待母子二人,指教武艺,还不忘交待:史太公自去华阴县中承当里正,不在话下。在后面陈达来借路时,看史进是如何说的:俺家现当里正,正要来拿你这伙贼。我们知道北宋时,里正可是乡里职役的最高职位,一般是由第一等户轮充,史太公虽已殁,但职位显然由史进充当,有前面的交待,后面的这句话可就一点都不突兀。

我们再看看十字坡孙二娘的呼应。武松十字坡遇张青是第二十七回的事儿,但在第十七回中就提到了十字坡。鲁智深在向杨志讲述介绍因救林冲被迫离开大相国寺时,专门提到浪迹江湖路过十字坡,被孙二娘蒙汗药麻倒,又被张青救了的经历。第二十七回写到武林识破孙二娘计谋,结识张青时张青又特意讲了这一段,呼应竟隔了十回的篇目。

写到武松发配到孟州安平寨牢城营中,不仅没有打杀威棒,没有被盆吊,没有被土布袋压杀,反而好酒好肉款待。第三日,武松早饭罢,在寨中闲走,在天王堂纸炉边看到一个青石墩,约有四五百斤。此处看似闲笔写景,但稍后大家就都知道了,又如此过了三日,武松按奈不住,叫了施恩出来,为证明自己气力不亏,专门来举了这个石墩,这笔法直照顾得如此周到。

武松醉打蒋门神后,被张都监假意请进家中做随从,书中说外人都送些金银、财帛、缎匹等件,武松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这下我们就又知道了,这个柳藤箱子,日后张都监陷害武松偷盗时,正是从中找出了赃物。其实作为如此一部巨著,不用前面交待,后面直接说从房中柳藤箱搜出脏物,也没什么不可,但施大爷就是如此细致。

再如武松血洗鸳鸯楼,逃到古庙中被张青孙二娘的人绑了。这时的描写是“武松哪里挣扎得脱”,我们不禁就会有疑问:武松如此神力,如何会被四个普通人一条绳索绑了呢?别急,施大爷是不会留下这种纰漏的。借张青夫妻两个的话做了交待:若是我这兄弟不困乏时,不说你这四个男女,更有四十个也近他不得。同时,这里将武松打份成头陀,说到的一身头陀衣服及装扮,其实在前回武松十字坡遇张青时也做了铺垫。

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宋江与武松离开孔家庄,欲赴清风寨寻花荣,半道结识了燕顺等三人。来到清风寨,受到花荣热情接待,请宋江到后堂里坐,请老婆崔氏来拜,又叫妹子来拜宋江。此处看似闲笔,却交待了花荣有一妹妹,也才有后面宋江要为秦明做媒,将花荣之妹许配秦明,花荣就成了秦明的大舅子,并因此排名在秦明之前,直到最终排名才到后面。细致到如此的细节,也真是为人叹服。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呼应到极细致是水浒传中极常见的笔法,施耐庵在写作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前后事件的呼应,使之成为水浒传文学艺术的鲜明特色。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某一重大事件的描述中突然失去了这一特点,就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了。

现在就回到晁盖之死上。晁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射向晁盖的那一箭到底来自哪里?

晁盖之死的篇章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宋江上山后,通过三打祝家庄、大败高太尉、三山聚义等一系列事件,不仅大获全胜,而且收服了大量好汉,宋江声名更甚。也就是说,此时梁山好汉已有88名,而晁盖的力量仍然是最初上山时的那几个人,而且七星中最为厉害的两个角色吴用和公孙胜已倒向宋江。很明显,晁盖对此不快并有所担忧,施大爷虽然没有明确写,但从二人应和的描述及宋江处处自作主张就可以看出。这时候,又来了一不开眼的好汉,金毛犬段景住,偷了一匹好马,言明了要送与梁山二把手宋江作为上梁山的入伙之礼,这可是要了晁盖的命了。这时节,晁盖是无论如何要去走一遭的,否则光芒就全被宋江所盖了。

晁盖之死的描述,其实很短,从字数上看也就占了第六十回的一半。但是,字少却并不简单,里面透露着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不少已被不少人怀疑过。第一,晁盖下山攻敌,吴用和公孙胜并未跟随,是晃盖不用吴用、公孙胜,还是吴用、公孙胜不跟晁盖,无法妄加猜测,但晁、吴分裂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我们看到后面能够起到军师作用的只有林冲了,但盛气之下的晁盖根本听不进去。第二,晁盖点了二十个头领,除了原来七星及老梁山的好汉外,更多的是投降军官呼延灼、徐宁等偏中性的好汉,晁盖的心思和无奈可想而知。第三晁盖发现中计返回时,才转了两个湾,却被撞出的一彪军马乱箭射来,可巧有一箭正中晁盖脸上,而这一彪军马,书中从未有任何呼应,交待到底是哪一彪军马。第四晁盖中箭,离得最近的呼延灼、燕顺两匹马是“死拚将去”,却是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此处也有蹊跷之处,呼延灼、燕顺为什么只顾追赶敌人却并不是先去救人?第五回到帐中,急拔出那箭时,只见上有“史文恭”三字,可奇怪的是书中虽说史文恭武艺高强,却始终未提其箭术高超,更别说箭上刻字。如果真是事实,这样的呼应想来施大爷是不会放过的。第六晁盖临死的遗嘱不说继位者是宋江,也不说捉住史文恭的人继承泊主,却只说“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说明晁盖压根不认为是史文恭射死了他。第七更为奇怪的是宋江无视晁盖的准确遗言,偷换概念说是“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硬是认定射箭者为史文恭无疑,并在后面费尽心机赚取卢俊义来捉了史文恭,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心机。第七是自始到终,书中写到曾头市内部时,也从未有任何只言片语提到史文恭射杀晁盖之事,这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惯用呼应笔法的施大爷所不可能忽略的。第八是宋江在众人打劝下答应暂坐第一把交椅,却立刻就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并立刻从容排出忠义堂的座位,打破了原来新旧头领分坐的格局,让人不得不怀疑宋江、吴用、公孙胜对此早有策划,也不得不怀疑晁盖所中之箭的来历。要知道,黑暗中能准确认出晁盖并射中其脸上的,非神箭手不可。如果不是史文恭有此本领,且有箭上刻名的爱好的话,那支箭就绝不是乱箭中的一箭。

真相或许只能让地下的施大爷来说了,呵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