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祭月

(2022-09-07 09:30:21)
中秋祭月
  • 开封日报  2022-09-07  第09版  艮岳副刊
  任崇喜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根据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庄稼成熟曰秋”。这个季节,金风送爽,农作物相继成熟,大地丰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活动与时令节气密不可分。有了二十四节气方向标的指示,农业生产变得有规律可遵循。怀有感恩之心的农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家家户户祭拜土地神和日月神。这就是“秋报”。祭祀的祭品为时令水果等,以此感谢诸神对丰收的恩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秋分是中秋更早的表述。
  “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帝王才能与之沟通。天时乃上天安排,顺天时是立世的重要因素。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的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自周朝始,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在现代气象学和传统文化里,秋分是节气,中秋是节日。而在唐朝以前,中秋节没确定具体日子,秋分日就是“中秋节”。“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秋祭一般在秋分日,祭祀场所为月坛,西周时期,国都镐京西郊就设有月坛。祭祀对象主要为月神,同时配祭土地神、二十八星宿、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周天星辰。“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古人以四时配五行。因此,当时的帝王常常身穿白衣,骑着白马前往月坛祭祀。帝王亲临祭拜时,要奏乐、跳六佾舞,还要献上白色的玉璧、丝帛,用以象征月亮的光洁。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等闲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月具有女性的阴柔美,夜晚因月光而变得瑰丽、奇幻,人因望月、浴月、踏月而产生种种联想。因此,祭月赏月,是中秋的重要习俗。
  在悦读琳琅满目的咏月作品中,我注意到了一个词:玩月。
  “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知玩月之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到了唐朝,人们玩月、赏月更加风行。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到了宋代,北宋都城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至于通晓”。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秋祭月已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全民狂欢的一部分。
  “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秋节内容不断丰富,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秋节逐渐成为“团圆节”。2006年,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月到中秋分外圆,举头望月,低头思人,想起古人写月亮的千古绝唱,顿时,思乡有了归宿感,有了眺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振兴中的山乡
后一篇:月是故乡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