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不同层次<br>——“我”读我的教学

2023-04-16 14:26:04
标签: 教育

  语文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分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有:“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对其阅读的水平要求也有所不同。阅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我觉得这些要求和《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一书中,作者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一层“基础性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只要读者没有文字障碍和术语障碍就可以读通文本。这个层次就相当于我们低年级的阅读。第二层阅读是“检视性阅读”,指的是在基础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标题、目录、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等都能进行复述。这一层次的阅读,相当于高年级的复述课文,概括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等。第三层次的阅读是分析性阅读。能将一本书的“肉”拆除,剥离出“骨架”。这副“骨架”说的是文章的论证结构,“肉”指的是检视性阅读。通俗点讲,分析性阅读是读懂文本。我们在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词语的运用。第四层阅读是“主题性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要搜集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一些文献,对这些同主题的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将这些文献所讨论问题的主题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作者线索等全部梳理出来。

  我们小学阶段的阅读需要较多的是前三个层次的阅读。特别是概括、理解、分析等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我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示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根据课题质疑,然后初读课文找到答案;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到“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的答案。最后在精读环节,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想象发神奇。拓展环节更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

  在小组交流环节,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小动物们的话,学生带上表情和动作,把小动物们的语气读出来。这个环节很成功。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我说的有点多,让学生讲得有点少,所以有点不成功。

   阅读是为了写作,所以本课的课后习题也是一种小练笔,我选择让学生自己口头说一说,这样的问题解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的想象习作做铺垫。

  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用批判性思维指导阅读,更用批判性思维引领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