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br>——我“读”我的学生

2023-04-09 14:55:54

  一日,我给班上表现好的同学发“表扬信”时,听到第一组的一位男同学小声嘟囔着。随后坐在他附近的几位同学听到后,就到我这里告状:“老师,xxx讲他让他妈妈给他转学。”我听后,心中一震,这个信号发出来,能看出来该同学心中对我的不满和反抗。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也是好事情,让我有机会了解他。我当时就想到,他或许没有得到表扬信,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我没有在课堂上理会他,也没有批评他。“冷”处理了这件事。

  课后,我喊他单独谈话,问清楚才知道,他在这一个学期连一张表扬信都没有得到,而班上有很多同学都有得到,他很难过。听了他的话,我有点吃惊,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一学期都没有让他得到一张表扬信呢?分析原因:这个孩子性格内向,基础薄弱,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于是,我就和他说:“从现在开始,你上课多多举手,不管是会还是不会都积极地举手,如果老师觉得那个问题你会回答就找你起来回答;如果觉得你不会就不会找你回答。老师一定要让你得到一张表扬信。”听了我的话,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丝毫没有之前要转学的意思了。后来,我兑现了承诺,他也变得积极进取,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有人说:“激励是沙漠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一句肯定,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在孩子心中激起上进的涟漪。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树立“教--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现实中,因为老师的激励而影响一个孩子成功的故事枚不胜举。就像《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所说的那样: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那么教育学生也是如此,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学困生,在写生字的时候,组词的拼音写不出来。即使写了一两个也是错的多,对的少。我总是批评她,但是效果也不好。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自己的作业对她的学习能力来说有难度,就告诉她,你可以不写拼音。这样她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不用拖拉作业了。“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们做教师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能否找到适合该学生的方法很重要。因材施教不是说得那么简单,需要教师掌握管理知识,具有管理能力,还要有教育机智,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分层作业,给不同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机会。

   读“懂”学生,就是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作业结合起来,减少学生拖拉作业的次数。学生会写了,觉得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此项任务,就不再拖拉作业了。学生觉得难度很大,不能完成作业,就不想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会“破罐破摔”也不想学习了。

    读“懂”学生,就是能观察到学生的变化,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学生放在心上,顾及到学生的情绪,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

    读“懂”学生,是老师的一种态度,一种爱生如爱子的工作态度,更是教师需要修炼的“智慧”。

    换一种方式,不墨守成规,也不人云亦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读懂学生,完善自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