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r>——我的阅读史

2022-06-06 07:27:18
标签: 教育

纵观海内外文人、教育家对读书的重视和领悟: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诫人们,书就像药一样,阅读得法,可以医治愚蠢的毛病;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人类的进步,鼓励人们多读书、多看书。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呢?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我没有做教师之前的学生时代,也不是那种“读书破万卷”的人儿。

回忆起我的小学时光,九十年代的农村小学,我们只要读好课文就行,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就算完成任务。作业是抄写生字词,没有《基础训练》等相关的课堂练习。那时候的教育是更重视分数。所以我们只要会读写就行,一张试卷,能写好拼音,会组词,会做阅读理解就算不错,最后一项分值较高的作文,我通常是模仿《小学生作文选》。在那个教学依据《教学大纲》,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时代,老师们也没有那么重视对我们的阅读引导。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会做题、得高分。

 到了初中,同样如此。学校的图书馆是不开放的,初中三年,我都不知道学校的图书馆在什么位置。不过,为了做好中考试题,语文老师也会引导我们读一些名著的,像中国的四大名著等。因为初中的有些课文里节选的有四大名著的章节。像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等都是根据名著编写的,在课堂上,老师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就让我们在课外看相关名著。虽然现在看来,与新教育提倡的阅读推荐课,阅读推进课,读书汇报课比落后很多。因为没有老师的监督和推动,有些学生会泛泛而读,而又些学生懒散一些,就不会在课外读这些书。

除了读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外,我看的最多的还是《作文选》,因为里面收集的有一些满分作文,考试的时候遇到相似的作文题目就可以仿写了。

到了师范,学校有了图书馆,我开始从图书馆借书阅读,那时候我根据课本上的一些推荐加上自己的兴趣去图书馆借书,当现代语文与习作老师给我们讲外国文学时,谈到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于是,推荐我们去读他的相关作品,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到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灰黄、破旧的书页里夹杂着些许发霉的书纸的气味。依稀记得,那时候周末是双休的,每到周五,一些爱阅读的学生都会去图书室借书,然后趁周末在寝室读书,我也是。这本书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高老头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最后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悲剧呢?高老头的悲剧主要是因为他对女儿的失败教育造成的,他的太过伟大的父爱,这不仅造成了他的悲剧,也使得他的女儿们的命运变得具有悲剧性。高老头在生意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智者,在大饥荒的年代发了家,但他作为父亲却是失败的,虽然他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不可否定的,但是他的爱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方式造成了他的女儿们的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使她们丧失了做人的最本质的人性——“爱父母”,在她们的眼睛里“金钱”、“地位”、“虚荣心”等任何一种能让他们体现身份的东西都要比自己的父亲重要,在她们看来父亲只是供给她们金钱的工具,在高老头的钱财被炸得一干二净的时候,她们就把他当作绊脚石一样踢开。这样的现象在当时的法国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巴尔扎克写了这部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后来,我还读了矛盾的《子夜》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开端: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吴老太爷因足不出户,深受刺激而猝死。上海有头有脸的人物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拉拢他们,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随后他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高潮: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上一轮吴荪甫家乡罢工刚刚平息,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结尾: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背水一战。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绝望的吴荪甫把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子夜》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部写实主义小说不仅在中国拥有无数读者。且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上班后,我也没有读多少整本的书。那时候在参加自学考试,读书都带着目的的。每次都是读读书中的题目以及人物简介。像《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这两本书里对古代的诗词散文作家作品都做了详细地介绍。现代的文学作家作品少不了鲁迅,但是,我对他的作品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初中课文中的《祝福》中祥林嫂,《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等人物形象的了解。至于鲁迅的散文、小说我都没有读过。

我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都是学校统一发给我们,需要我们读后写读后感之类的书籍。也就是说这种读书也是学校的要求,自己还是没有主动的读书。后来,我顺利完成所有自考科目,并拿到本科毕业证。我不再为了备考,而“快餐式”阅读。每天看看学校定的杂志,读读《读者》《意林》等,我喜欢的那些心灵鸡汤。这种跟随自己心意的阅读,闲暇自乐,没有压力,也没有功利性,我很喜欢。

清楚记得:2013年,我们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学校。这时候外出参观、学习的次数开始增多。特别是一些新教育开放日活动。每次到最后的交流发言环节都是很精彩,使我受益匪浅。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那些上台交流发言的校长、教师们写的发言稿情语句生动、优美。感情真挚。引用的名言警句恰到好处。我感觉到他们的水平确实不一样。这样的发言水平和平时的积累有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暮寝思之,我为何写不出如此优美的小作文呢?归根结底还是阅读量不够,写作练习不足。一些功利性的阅读,只能带来考试得高分,阅读理解会做,而不是整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于是,我在2020

1月,我加入了董艳老师组织的“叙事者·燎原成长团队”,跟随团队,每月共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就这样,我读的教育类书籍有,《为孩子重塑教育》《完整的成长》《拯救球球部落》《教师挑战》《大学中庸》《傅雷家书》《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等,在《大学中庸》中我沉淀自己,改变自己,尚礼,而不自我;在《傅雷家书》中,我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细致入微,那些深沉而无私;在《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里,我读出了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力,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文中的主人公在那样一个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毅然坚持自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最终走向成功。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阅读能使人明理,使人充实。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能继续读更多的好书,更加充实自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