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一时,我发现书中所表达的儿童的心理部分以及对儿童的普通教导方法,其中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我能理解和做到的。初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是按照一些书上介绍的理论方法外加平时对学生的一些教育经验而做的。像“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对于食物,不准小孩子自己随便乱拿”不管是从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我们都应该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孩子的实际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
直到我看到了第九章的原则五:“做母亲的不可叫小孩子打骂他的父亲以取乐,做父亲的也不可那样。”想到自己平时做的也不够好。我家孩子也喜欢在姥姥的怂恿下喊姥爷的乳名,然后也会和姥姥在嬉戏中拳打脚踢。姥姥每次都高兴地夸她(因为姥姥总觉得我家孩子胆子小,在外面玩受欺负,所以在家里这样,她觉得是在锻炼孩子)书中的一句俗语真是语糙理不糙——“三岁打娘,娘发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是啊,哪个孩子生来就会打人,就爱骂人呢。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那天放学,我回到家里。找到女儿,告诉她:从今天开始,在家里不准打姥姥、姥爷、爸爸,哪怕是玩乐中的拍打都不行。女儿点头说,好!而我转脸又把书中的教育原则告诉了母亲,让她不要总是觉得这样做是帮孩子,其实是害孩子。
还有一点,我也做得不对,每次我喊孩子的吃饭、洗澡的时候,总是希望孩子立马出现在我面前,哪怕她正在玩耍,我也不想等。看了书中的教育原则,我发现自己要改变,要提前和孩子说:“现在要吃饭了,我给你三分钟时间,你把玩具收起来。”这样给孩子准备的时间,孩子在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而不是出于你的严厉而不得不出现在你的面前
。书中举的例子说明,我们成年人在玩得起兴时,有人喊我们立马停止手上的游戏,我们肯定不乐意啊,甚至还要反驳两句。我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有时候,母亲喊我做某事,而我正在看电视,我还会说,等一会儿。或者是慢慢悠悠地去执行母亲给我安排的任务。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对方。书中的这个家教知识点值得我学习。我看完这个章节,就开始纠正之前的一些做法,践行这个家教原则。
读完正文内容,看到书后附录的一些文章,大多是陈鹤琴先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我觉得陈鹤琴这位教育家确实是在思索着儿童教育的真谛。他的这些文章内容是教人们如何做父母,怎样教小孩。不管是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还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来教育孩子。他都能从理论到实际,以例子引出自己要论述的观点等。
他说到: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孟母发现孟子喜欢模仿邻居的一些做法,而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她不停地搬家,直到搬到了学校附近,孩子喜欢了学校周围的那种读书环境,孟母才算满意。
只给孩子提供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还是不够的,孟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体现了“以身作则”和“信守承诺”。一次,孟子看到街上一家店在宰猪,于是问母亲,东家为什么杀猪?母亲当时没有留心,随便说了一声:“杀了猪,给你吃。”过后,她自悔失言。她就马上去买了一块肉来,做给孟子吃。可见孟母之勇于改过,善于信守了。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子女教育中父母发挥的榜样作用,想要孩子诚信自己一定要先以身作则,否则没有说服力。可能单凭这一件事情,孩子可能并不能就建立起诚信的品质了。但是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起对自己榜样作用的意识。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孩子小时候是依赖父母的,相信父母的。做父母的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随意“雕琢”。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懂的地方,欠缺的地方就应该多多学习。然后再用科学的理论就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何做好父母?做一个懂教育,善学习,以身作则,和孩子讲道理的优秀父母是每个父母应该思考和努力的目标。正如卢梭所说:“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实行。”为人父母,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在成长。
言传身教以理服人br——读《家庭教育》有
看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一时,我发现书中所表达的儿童的心理部分以及对儿童的普通教导方法,其中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我能理解和做到的。初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是按照一些书上介绍的理论方法外加平时对学生的一些教育经验而做的。像“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对于食物,不准小孩子自己随便乱拿”不管是从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我们都应该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孩子的实际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
直到我看到了第九章的原则五:“做母亲的不可叫小孩子打骂他的父亲以取乐,做父亲的也不可那样。”想到自己平时做的也不够好。我家孩子也喜欢在姥姥的怂恿下喊姥爷的乳名,然后也会和姥姥在嬉戏中拳打脚踢。姥姥每次都高兴地夸她(因为姥姥总觉得我家孩子胆子小,在外面玩受欺负,所以在家里这样,她觉得是在锻炼孩子)书中的一句俗语真是语糙理不糙——“三岁打娘,娘发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是啊,哪个孩子生来就会打人,就爱骂人呢。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那天放学,我回到家里。找到女儿,告诉她:从今天开始,在家里不准打姥姥、姥爷、爸爸,哪怕是玩乐中的拍打都不行。女儿点头说,好!而我转脸又把书中的教育原则告诉了母亲,让她不要总是觉得这样做是帮孩子,其实是害孩子。
还有一点,我也做得不对,每次我喊孩子的吃饭、洗澡的时候,总是希望孩子立马出现在我面前,哪怕她正在玩耍,我也不想等。看了书中的教育原则,我发现自己要改变,要提前和孩子说:“现在要吃饭了,我给你三分钟时间,你把玩具收起来。”这样给孩子准备的时间,孩子在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而不是出于你的严厉而不得不出现在你的面前 。书中举的例子说明,我们成年人在玩得起兴时,有人喊我们立马停止手上的游戏,我们肯定不乐意啊,甚至还要反驳两句。我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有时候,母亲喊我做某事,而我正在看电视,我还会说,等一会儿。或者是慢慢悠悠地去执行母亲给我安排的任务。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对方。书中的这个家教知识点值得我学习。我看完这个章节,就开始纠正之前的一些做法,践行这个家教原则。
读完正文内容,看到书后附录的一些文章,大多是陈鹤琴先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我觉得陈鹤琴这位教育家确实是在思索着儿童教育的真谛。他的这些文章内容是教人们如何做父母,怎样教小孩。不管是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还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来教育孩子。他都能从理论到实际,以例子引出自己要论述的观点等。
他说到: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孟母发现孟子喜欢模仿邻居的一些做法,而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她不停地搬家,直到搬到了学校附近,孩子喜欢了学校周围的那种读书环境,孟母才算满意。
只给孩子提供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还是不够的,孟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体现了“以身作则”和“信守承诺”。一次,孟子看到街上一家店在宰猪,于是问母亲,东家为什么杀猪?母亲当时没有留心,随便说了一声:“杀了猪,给你吃。”过后,她自悔失言。她就马上去买了一块肉来,做给孟子吃。可见孟母之勇于改过,善于信守了。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子女教育中父母发挥的榜样作用,想要孩子诚信自己一定要先以身作则,否则没有说服力。可能单凭这一件事情,孩子可能并不能就建立起诚信的品质了。但是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起对自己榜样作用的意识。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孩子小时候是依赖父母的,相信父母的。做父母的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随意“雕琢”。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懂的地方,欠缺的地方就应该多多学习。然后再用科学的理论就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何做好父母?做一个懂教育,善学习,以身作则,和孩子讲道理的优秀父母是每个父母应该思考和努力的目标。正如卢梭所说:“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实行。”为人父母,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