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标签:
教育 |
分类: 考研专业课 |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965654.html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学习理论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 教学理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学习动机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学习策略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知识学习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规范学习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教学设计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教学策略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问题解决教学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创造性培养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师心理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7章 美育心理及其效应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8章 教与学的评价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本书是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挑选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挑选了近年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提供详尽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
要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注意研究的科学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首先要做到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科学是以系统、组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而言,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首先就必须从思路上明确进行这类研究的科学范式,否则就可能使研究不完整。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要涉及下面一系列内容:
1、理论探讨。理论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它的功能在于能够解释已有的知识和预测未来的知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从已有的理论出发,验证或推翻它们,如果课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没有理论基础的课题研究则难以站住脚。
2、课题选择。课题选择实际上是确定研究的是哪些方面,好的课题应该是既有理论贡献,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其理论价值。课题的选择主要由两种途径:通过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用逐步加以收缩的方式来确定研究课题;二是从文献、前人或自己的已有研究中寻找新的课题。
3、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询。这个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所确定的课堂进行一定的文献研究,可使我们掌握目前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课题更加明确,还可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4、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事先作出的预测,它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可检验的预测。提出研究假设,这是科学研究区别于日常工作的关键之点。
5、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计划的制定包括:(1)确定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开创性的,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而提出的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2)选择适当的研究变量;(3)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测定它在自变量作用下的变化;(4)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
6、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是服务于我们的研究任务的,因而应该根据研究任务的具体性质、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方法与选择相应的被试。
7、研究的具体实施。这是确保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得出可靠结果的最直接的保障。
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经过实验所获得的材料还是原始的资料,只有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真正揭示材料的意义。
9、研究结果的检验。研究结果出来后就存在与现有理论和心理现象之间是否相符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或验证。
10、
总体而言,在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一般都应包含上述十个方面的操作程序。如果一个研究缺乏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程序,那么这个研究就有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完全错误的。因此,明确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后,还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步骤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须知科学研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二)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还必须学会评价所进行的研究是否有效,这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
1、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
2、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
3、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
4、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
5、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与重复性。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了解识记】P35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的历史。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和理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有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在西方,欧洲近代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估计到学生的年龄、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并且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与原则。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曾经训练教师,其训练教师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心理学和教育联系起来。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他在19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就是最早尝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本书。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一)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1、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1)
(2)
(3)
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哲学背景
(1)
(2)
(3)
(4)
3、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科学背景
(1)
(2)
(3)
(4)
(5)
(6)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b.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等。
c.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等。
②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a.哲学基础,指引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b.科学背景,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c.方法论原则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规范和原则。
③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范式,但从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历史回顾(见下表)可看出,从总体上看,其变化呈现出开放性、渐进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a.开放性,指这是一个不断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系统。
b.渐进性,指其形成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偶尔的“突变”也是渐进的量变积累的结果。
c.包容性,指其发展有海纳百川的传统。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阶段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价值
(1)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a.从学科范畴看,其理论任务应兼顾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两个学科
第一,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应研究如何依据教学心理规律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b.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第一,作为理论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
第二,作为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效的教学实践。
②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
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学校系统的确立和应用必须遵循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内容作具体指导。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科学价值,其中,教育心理学对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②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③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