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韦源考试网
韦源考试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65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考研题库

(2020-03-12 18:28:04)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专业课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135817.html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2章 学生心理
 第3章 教师心理
 第4章 学习心理导论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6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8章 学习动机
 第9章 知识的学习
 第10章 技能的学习
 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12章 学习策略
 第13章 品德的形成
 第14章 教学设计
 第15章 课堂管理
 第16章 学习评定
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2章 学生心理
 第3章 教师心理
 第4章 学习心理导论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6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8章 学习动机
 第9章 知识的学习
 第10章 技能的学习
 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12章 学习策略
 第13章 品德的形成
 第14章 教学设计
 第15章 课堂管理
 第16章 学习评定
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本书是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名校考研真题,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解析。学员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章目编排,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同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详细解析。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基本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

    心理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认知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从 13 岁开始,男性空间知觉能力明显优于女性。8岁男孩在看图计算方块、辨别方向等包含空间能力的测验中就表现出显著的优 势;有些研究认为,女性触觉、嗅觉、痛觉的感受性同于男性,知觉速度较快,对声音的辨别、定位及颜色色调的知觉优于男性,而男性在接受外来信息时,发达的 视觉通道弥补了其他通道的不足。男女记忆方面的优势不同,女性机械记忆能力强,短时记忆广度超过男性;男性的理解记忆、长时记忆优于女性。男女的思维发展 总体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及水平不一致,学龄前女孩略高于男孩,差异不显著,小学到初一差异逐渐明显。初二以后,男孩思维发展速度迅速赶上 并超过女孩,并出现明显的具有两性特色的思维优异发展的差异。女性倾向于形象思维和思维的艺术型,男性倾向于抽象思维或思维的抽象型。在思维能力诸因素上 也存在性别差异,事的比较能力男性优于女性;计算成绩女性优于男性。由于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从 12 岁起男性的数学能力明显优于女性。

    言语发展的差异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创造性言语任务及需要高水平言语能力的任务中,女孩得分均高于男孩。女性口头言语有明显的流畅性、情感性,很少有口吃等言语缺陷,男性的言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行为差异从 2岁左右开始,男孩在社会性游戏中就表现出比女孩更大的身体侵犯性和言语侵犯性。男性的行为常易受情感支配,缺乏自制力而具有冲动性。

     心理的性别差异是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心理的性别差异是男女两性在社 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实差异,环境和教育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消降遗传因素对性差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家庭分 工的不同以及传统观念和偏见,使家长在给男女儿童选择玩具、取名字、服饰打扮、养育方式上有所区别,影响了儿童对自己角色行为的性别定型。对男女儿童不同 的教育要求,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性别差异起了强化的作用。由于每个儿童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男女心理发展的总体性差并不一定在每一个体身上表现 出来,因此,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施行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可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述

  一、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

    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第四,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

    题: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1.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变声

    2.运动员吃了兴奋剂以后成绩提高

    3.成人每天按时吃饭.睡觉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其主要观点有:人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研究要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的人格。其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设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它强调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较为关注知识的价值问题。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是从横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是介于学生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要使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教学。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与他人、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题干中把教育比喻为“塑徒”,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体现了“外铄论”的观点。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定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同时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对当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以后教育目的的认识影响很大。

6.双轨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型”,另一轨是“职业型”,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其结构特点为: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即学术型;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即职业型。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核心课程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个核心展开;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是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教学的课程,其综合范围最为广泛。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布鲁纳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程序原则、结构原则以及强化原则。动机原则是指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强调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程序原则强调教学即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强化原则主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知道结果如何。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