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扣患者药物是个例”岂能自言自语?

(2016-04-17 17:03:16)

 

“克扣患者药物是个例”岂能自言自语?



     近日,有关“江西省儿童医院女护士偷换小孩药物”信息在网络上热传。415日晚间,江西省儿童医院办公室针对该事件回应称,“这次事件是个例,并无其他同类事件”。目前,涉事护士停职停薪,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416日《中国新闻网》)

    这起“克扣患者药物”事件之所以能浮出水面,是因为家长的细心。家长发现,医生给孩子开具的盐水,竟然少了一瓶。于是,他们开始较真的去追问,最后护士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留下来了,原因是自己管理的药品少了,想克扣了填补漏洞。

    应该说,这起“克扣患者药物”事件的被发现有点偶然。这是因为这起克扣有点“低档次”了,技术含量很低,医生明明开具的是三瓶盐水,护士只给输了两瓶,这也太明显了一点。我们可以搞一个假设。假如说,这位护士“聪明”一点,不是“急功近利”,不是直接克扣了一整瓶盐水,这起事件还会被孩子的家长发现吗?比如说,她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其一,每一瓶盐水里,都克扣一部分药物;其二,第三瓶盐水也不克扣,但是却直接给挂上一瓶“没有参入药物”的盐水。那么,患者的家属是不是还能发现药物被克扣了吗?

    答案是很明显的,家长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盐水里究竟参入多少药物,患者家属是不可能发现的。这恰恰是管理的漏洞。也就是说,护士是不是将患者购买的药物完全参入到盐水里,依靠的只能是良心。

    其实,对于“克扣患者药物”的情况,笔者在10多年前就有所耳闻。我认识一位医生朋友,和这朋友是相当熟悉的。按照他的描述,护士克扣患者药物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处理这些药物的形式有这样几种:一是,一些护士会实施“减量克扣”。比如说,医生开具的药方,一瓶盐水需要添加四支药物,但是护士只注入盐水中三支,留下一支。干什么呢?据说可以送到一些私人的医药公司,换取化妆品。二是,她们会积累一些药物后,直接到其他私人医药公司进行销售,换取一定的现金;三是,直接可以在本院消化,比如有亲戚朋友需要看病了,就直接使用了。

    护士克扣患者药物是如何实现瞒天过海的?一方面,这是眼下的处方出了问题,医生的处方如同天书,患者根本看不明白,给护士克扣药物留下了漏洞。一方面,内部监督出了问题。患者需要的药物,究竟是不是被完全注入到了盐水里,谁来监督和发现?当务之急是,应该建立一套防范护士克扣药物的制度,没有透明,一瓶盐水里究竟装了啥,患者如何知道?

     这种行为是可耻的,是可怕的,这是把患者的生命健康视为了儿戏。虽然这位护士被处理了。可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难道真的只是医院自己说的“只是个例”吗?“克扣患者药物是个例”岂能自说自话?监管部门必须彻查此事了。

“克扣患者药物是个例”岂能自言自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