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Art and mental health: The figure of the mad artistic genius is compelling, but unhelpful
BY M.A.
http://img-cut.iyuntoo.com/user/products/20141205/ae8ae5ee932a7dbdbfb10f3cc399b740.jpg@!index-banner
我们往往认为艺术家都是神经兮兮的天才。他们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极为神秘,思想整日天马行空,可与神明相通,然后反馈人间。神经质与艺术天赋被视为如此密不可分,以致两者的关联程度居然成了衡量艺术品价格的指标。精明的艺术家早已领悟,凌乱的发型与怪诞的言谈比绘画课对收入有利处。
http://img-cut.iyuntoo.com/user/XILE/08.jpg@!index-banner
这或许在理论上说的通,但在现实中却不然。1853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罗伯特·舒曼在创作“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正濒临精神崩溃。这只曲子是献给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
然而后者否定了它,并认为它是“混乱头脑的产物”,此后的80年内,此曲一直未能发表。这只曲子首次被公开演奏是在1937年,舒曼的精神感动了约阿希姆的侄孙女,后者在集会时发现了曲谱。也有消息说她是在柏林国家图书馆里发现了曲谱。
在演奏方面,摩尔多瓦小提琴家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Patricia Kopatchinskaj)以及启蒙时代管弦乐团(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AE)为使这支曲子像它的故事一样动人,可谓使劲浑身解数,但其实收效甚微。这支曲子本就不完美。
http://img-cut.iyuntoo.com/user/products/20150504/06224b602c20e5540dfa5c84511d07db.jpg@!index-banner
对于任何同精神疾病搏斗的人而言这很好理解。精神上的崩溃和疯癫会侵蚀一个人。文森特·梵高明白这一点,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对自己感到非常愤怒,我无法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在这种时刻,一个人会感到自己束手无策的躺在一口黑暗莫测的深井井口。当一个人同如此之大的无助感抗争的时候,再去创作一部传世经典是过于艰难的事情。
创作在商业上成功的艺术作品需要专注、克制和健全明亮的心态。然而长久的压力、持续被拒绝以及攆噬人的贫穷却只会带来精神上的溃散。在创作了这只被否定的协奏曲后,舒曼为逃避那些在他头脑中唱歌的精灵,纵身跳入莱茵河。他没有死,然而他头脑中的那些声音却一直回旋到3年后他在精神病院去世之际。
http://img-cut.iyuntoo.com/user/products/20150527/496adfadd128cd6b56659caae7a69540.jpg@!index-banner
而在一种业余爱好的氛围下,艺术细胞与精神健康往往可以愉快共存。平时接触艺术、音乐、诗歌或戏剧是对生活的一种滋养和润泽。换言之,在这种状态下,精神中那条“抑郁的黑狗”被驯服了。将这些以作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帮助他人理解这种状态,也可以产生移情的作用。
精神疾病与创造天赋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在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每四人中有一人在与精神方面的困扰搏斗,比率与普通人群无异。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很多都有兄弟姐妹,并更容易生出患有自闭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双相症的孩子。他们较易呈现分裂症的症状,如乐于经历新的体验,对暧昧事物接受度高,以及更喜爱没有偏见的环境。这些特质对小说的创作和幻想非常有益,却不至于引发思维涣散或不能体验日常生活快乐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