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诸葛学堂窦大神讲座的整理
(2019-12-05 01:12:51)分类: 其他 |
如何学好语文
语文是打算走体制内路线的孩子最需要学好的一门功课。
因为从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语文的比重越来越大。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尤其是语文。
不走“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
以下是诸葛学堂窦大神讲座的整理:
“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
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它是语和文,它是汉语和文学,语文也是语言的文学性表达。
为什么很多孩子语文学得不够好?是因为他的语言能力不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学性的表达,文学水准不高,所以很快就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那么语文在教改还有考试中的趋势是朝哪个方向呢?
简单地用两个字可以概括出它的方向,就叫 “重文”。
一、现在的语文学习,非常注重文字,要让你了解文字它的根源,还有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它的不同的型体,然后这些型体有什么区别?现在考书法,碑文、甲骨文、大小篆都是这个道理。以上是我给大家抓的一个,这是 2016 年北京的中考的考题,里面的第一题,基础运用部分的第一题,就是问你这四幅字都分别属于哪种字体,你会选择哪一幅呢,请你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其实是在问你,这种字体有什么特色?这就是我说的偏文,重文,第一个反映在文字上。
二、第二个是反映在文学上,所以在文学, 尤其是文学名著的考查上,比例和分值,都非常注重。
第三个是文化,那么文字,文学和文化本来就是语文的那个“文”的含义,那现在的中考也好,高考也罢,或者小升初,或者是在中学的平时的日常的考查中,都非常非常注重对“文”的考查,文字文学和文化,因为从 1958 年以后,我们没有《文学》这本书了之后,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一直都是“瘸腿”的,一直都是像些新概念一样在学语文,每一节课的课文,都是些生字生词,都是概括段落大意, 总结中心思想,做一些阅读理解题,它的学习方法就跟新概念的学习方法一 样,是当一门语言在学的。
因为长期“文”的缺失,“文字、文学、文化”的缺失,使得语文的学习现状惨不忍睹,孩子们对语文学习感到没兴趣,
刚才提到重文,除了文字、文学、文化以外,重文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重文言,因为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给取缔掉了, 都用现在白话文来写作。结果一百年以后,大家都觉得把文言废弃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可能我们要跟古时候的先贤们平等地对话,我们必须得掌握文言的底子,能够直接读懂他们,能够直接亲近他们,所以现在文言文,古诗文的考查的难度跟比重,也都非常大。
2016 年北京高考题里的文言文阅读,考的是这一篇《桓公问于管子曰》,
然后底下还一首古诗赏析,是陆游的《西村》,这两篇相较以前的文言文和古诗赏析的难度,其实是大幅提升了的。所以总结一下,总体来说,整个的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都是重文而轻语的,如果孩子只是在学校里面完成普通的那些标准的动作,而不去读一些经典,不去读一些文学经典,不对文字下一些功
语文其实有四门功课,语文的四门功课叫做“阅读与表达,积累与运用”。
其中这个阅读就是输入,尤其是现在强调文学的输入,要读经典,要多读书,要读好书,要会读书。然后表达就是输出,也是文学的输出,你不能光有语言的输出,还有文学的输出,现在非常强调文学的输出,这两者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输入,第二个阶段是输出,这个自然是大家都公认的,大家有共识的。
可是往往语文学不好,就是因为只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输入和输出,很多孩子在家里面读了很多书,也爱读书,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是不灵,这是为什么?或者说孩子其实背了挺多东西的,但是为什么他一考试就不灵了?像这些全都是因为误以为输入就直接可以等同于输出了,只有输入,想要直接得出输出是不可能的,这中间有一个必经的过程, 这中间就是我在文字里面答的 B 和 C 两个段,一个叫积累,一个叫运用。
高中的语文卷子就两部分,叫做阅读与表达。小学的语文卷子的最前面两部分叫做积累与运用。因为小学的阶段最重的是 B 和 C,是积累和运用。到了初中,A 提到了前面,就是阅读大于积累和运用,表达次之,然后到了高中是反过来,是表达最重要,然后是阅读次之,然后是运用,最后是积累。小学阶段积累和运用比阅读和表达更重要,这是个打底子的事情,这是个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语文的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反而 B 和 C 还要更重要。到了初中阶段,阅读就提到了最前面,然后是到初中阶段是 ABCD,到了高中阶段是 DACB,就是输出、表达最强调,然后是阅读次之,然后是积累和运用。
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要求。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只需要带一句情或者理就可以了,它强调把事写清楚,只要在文末点一下题,带一点 情,或者带一点道理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初中,就要求事理参半,或者事情参半,要求夹叙夹议,可是到了高中,更强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所以高中写议论文,就是一上来就想要看你直接想表达什么,这时候更考查的是你的表达。所以我刚刚说,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那么我今天最核心要讲的,就是 B 和 C,就是怎么做积累?怎么做运用?
邵鑫老师说出了四种读书的境界,还提到了两点读书的重要方法,一种是要读懂它就了解它,是读者变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表达,去体味他的情感,知人论世。那么第二种方法,是要模仿他,就分析他,就要分析他这么写出来为什么这么有味道。你既然要模仿他要成为他就要分析他,所以第一个我把它总结叫做读者变作者,第二个方法我把它总结叫做演员变导演,就是你不光要去看演员是怎么演的,你还要看导演的构思,导演为什么安排演员在这个层面下进行这样的表演。
先来说积累和运用的总原则。积累要有序,有趣和有料,运用要定向、定量和定调,这是积累和运用的总原则。学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笨办法的积累的过程,最笨重的办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摘抄本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很贵的本子,然后开始摘抄。因为所有的写作很突出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摘抄本。并不是你读了很多书,然后到你写作的时候你就直接都可以消化并且运用的,这样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要经过一个苦练的过程,比如说莫泊桑,福楼拜在指导他写作的时候,要求他每一个词,都必须用成不可替代的词,这让莫泊桑也熬尽了心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连莫泊桑这样的文 豪,都是必须得经过这样的苦练的,练习的过程。
那么这个摘抄本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个摘抄本有三个用处,我来一一跟大家说一下。
第一个是最夸张的,第一个是抄词典,第一个作用是抄词典。要用一本最新版的,至少是 2017 年第五版或第六版以后的,因为它删掉了一些没有必要的字词,用这个最新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然后开始抄词,并且定向使用。因为这些孩子们词汇量都很少的,他们写作文能用在作文里的词汇量,在 12 岁上下的时候,也就达到 1000 个词。
而实际上按要求的话,每天在词典上抄 20 个词,然后每周 100 个封顶,这样的话他每周就可以积累下来 100 个词,然后每个月就能积累下来 400个词,一个学期,假如是 4 个月的话,就可以积累下来 1600 个词,这样他的词汇量就已经达到同龄人的两倍了,才一学期。如此反复,他如果坚持两个学期,或者一年以上,他的词汇量是其他同学的三倍、四倍的时候,这样他写作再也不会此穷了。
但是在摘抄的时候,但是这个摘抄本,很多同学们都还不会摘抄,因为他们摘抄的时候是没有方向的,没有顺序的,我说的有序绝对不是按 1 序来,不是说从 a 开始,然后 aaaa 那么开始抄,不是,这个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这个礼拜,我要写点东西,我一会儿会说,有见必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感必记,有读必记,叫五个必记。那么你要把这五个东西记下来,结果你是这个有感必记,你有些感受,你想来描摹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你在摘这些词的时候这个礼拜,摘这 100 个词的时候,就应该是跟感受关系很紧密的,你有可能能用上的词,这叫有序。
第二个要求叫有趣。就是你不能光是随便摘一些词就行了,你摘的这些词
然后咱们接着说辞典抄词,我刚刚说的这一部分叫做有序,就是你得根据你最近想写的随笔,或者作文来定你要找哪个序列的词,把它摘抄下来。第二个叫有趣,就是你得稍微另类一些,稍微奇怪一些,而且找哪些有典故的抄一抄,还能随便了解一些故事,一定不能破坏这个兴致,抄词的兴致和兴趣,一定不要让孩子写抄解释,抄拼音,抄十遍,这样的话他会兴味索然,他就觉得没劲了。你哪怕他抄完了忘了这个词的意思,没有关系,你下次在他用之前让他回顾一下,让他翻着查一查什么意思都还可以。
最重要的是在他抄之前,他如果有个大概的方向,他抄的这些词,他知道随后有用上的话,他抄的时候就更有目的性了,这样效率也更高。而每天 20
个词工作量又不大,他可以轻松地抄完这 20 个词,每周的时候用一次,希望
每周用上的这个比例,不低于 15%,就是说我如果抄了 100 个词,我有 15 个词可以用在我下一篇随笔,或者写作里,这就叫做运用,有积累有运用,你读过的内容,读过的书,你学到的知识,你背下来的东西,你这些所有的输入, 才能有效有序地输出出来,否则的话中间缺了这个积累和运用的桥梁,你读了很多书,语文也未见得能学好。这是摘抄本的第一个运用,叫做词典抄词。
当然到了第二阶段,比如说你到初三以后,建议的就是去翻辞海抄了, 就进一步扩大你的词汇量,因为现代汉语词典里面,也毕竟只有 12000 个字,
有 60000 个词,所以它也毕竟有限。如果翻辞海的话,词汇量会得到极大地扩充。效果极好。
奇妙的是可能你在翻辞海的过程中,不光是语文得以提升了,基本功扎实了,再也不写错别字了。因为我见过所有不写错别字的人,孩子也好,成人也好,他的语文的功底都是非常强的。你翻辞典翻工具书,本身就也有这个好处。翻辞海不光可以让语文的功底可以提升,你历史、人文类的,甚至物理、化学,都可以得到提升,都可以得到加强,所以翻辞海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建议从初三开始做。好,这个摘抄本的第一个使用,叫做辞典抄词,然后定向使用,如果光抄下来没有使用的话,那这一步的效率也很低。
摘抄本的第二个妙用,叫做读书动笔。就是读的不管是什么书,当然了我们希望他能够接近文学,他读的书能够跟文学相近,能够跟经典有关。经典不代表老旧,经过代表兴盛不衰,经典代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岁月的验证, 所以他读的书不可以全都是《查理九世》,《猫武士》,《淘气包马小跳》, 他读的书也多多少少要跟经典贴一点边。那么当他在开始读跟经典有关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要有一个意识去模仿他们,在模仿中要创新,所以我提倡读书动笔,就是你随便记点什么,你勾勾画画觉得里面有些词用的好,你把它抄下来,有些句子写的好,你把它大概写几句,这样的话效果也极佳。
摘抄本的第三个用途叫做读写相伴。就是你读完了这本书,你还要用随笔,读完了一本书你要稍微把读过的内容回顾回顾,复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学会精通变,在精和通之间,就有一个很关键的做法就是要去复述它。所以你像比如说北大附中,北大附中都是走班制,然后组成兴趣小组,然后你对
什么感兴趣,你就来做这个组长。老师讲给你听,你回去讲给组员听,在他讲给组员听的这个过程中,他就一通百通了。这个时候他就真的学透了。
听懂了不是真的懂,能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的懂。朱雅特老师,他父亲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就经常听他父亲给学生判卷子,他都知道了到底该怎么去评判、评价,他自己当然也掌握了,所以他做了这件事之后,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还有我见证过的无数的人,其他人,包括我自己,我如果学会了一个东西去给别人讲,讲的那个过程中,才让自己更会更懂。所以复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第三个摘抄本的用法,读写相伴,读完了就要写,读和写要永远跟着,这是我说的摘抄本。
随笔本
第二个本子叫随笔本。这个也是高级的摘抄本,比摘抄本更容易写。学语
1、 叫有见必记,看见什么, 就每天要记点东西,你今天看见什么,写下来,看见点什么新鲜的,你来写 写,写几句,哪怕只有五句话都可以。 这样的话能联系到你的摘抄更好。
2、 有文必记,听到别人给你讲了个故事,讲到个好玩的东西,我把它写下 来,就像蒲松龄一样,坐在那儿别人来了,给他讲一个村子里发生的奇异的故事,他就把它写下来。
3、
叫做有为必记,就做了什么事,就一定写下来,只要有发生了什么
4、 有感必记,就是生活中有了些微的感悟,有了一些感受感想感触感悟,那这个时候,甚至感动,都要把它记下来,写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5、
有读必记,又读到了一些什么好东西,有一两句话,能够击中
背诵本
窦氏秘笈第一本,摘抄本,第二本,随笔本,我还有一本第三本,背诵本。这个背诵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背诵经典,名言佳句和经 典,把背下来的东西全都写一遍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般来讲,中学毕业的孩子,要求能背诵两百首古籍诗词,四十首白话诗歌,四十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那种,和十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 每篇一千字左右,以及两百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把我刚说的这些全都能够整理出来,背诵出来,并且默写出来,那么他这个背诵本上的内容,就足以让他称雄整个中学语文这个阶段了。
在十六岁之前让孩子记诵了大量的语文中的精华,这样从小就可以奠定他坚实的语文根基,这是窦氏秘笈的第三本。
古文字本
第四本叫做古文字本。就是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去记古文字。如果是小学的中年级以下,就用《画说汉字》这本书,如果是到了高年级,甚至初中阶段,就用岳麓出版社的《说文解字今释》这本书。小学生可以用这一本,叫《画说汉字》。
巧的是,现在的中高考,尤其是初中阶段,在这个期中期末考试里,都总会贴出来一些这样的古文字,尤其是篆体字,有的大篆有的小篆,然后让你来
辨识,然后组一个成语,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这个正好做这件事还有这样的意义。
这样就会对未来的学习有这么几个好处,第一,你知道每个字怎么来的 了,他组词,遣词造句用词就会特别准确,字就不容易错。你像那些是示字旁写成衣补旁,像这种情况就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你对它们的细微区别太了解了。第二个好处是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时候,这样的每一个字的本义你都知道,那么你都不需要,你都不需要借助它的注释,或者你都不需要去猜它的意思,你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本义是什么,这就是我说的第四本,窦氏秘笈第四本。
文言文通译本
那么最后再说窦氏秘笈的第五本,也是咱们今天说的最后一本,叫做文言文通译本。现在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考查,也越来越重了。这里指的重,不光是比重大了,而且要求也高了。不像是原来,原来的时候,中考的时候,只考这个课内文言文,现在明显要加入课外文言文了,难度明显地,显著地提升。
很多同学把重点段落背下来,然后反复地诵读,把一些诗词的意思,让他一遍一遍地写,希望他能记住,可是他每次考试的时候还是不灵。学校里面的这些做法,其实也是花了不少功夫,每位同学也花了不少时间,可是一直效果都不佳。
其实有个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笨的办法。窦氏方法全都是最笨的办法,但是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文言文通译本,那就是每学到一篇重点的文言文和诗词,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译,通篇翻译,不用抄原文,也不用其他的个别生字生词的注解,就是写通译。
如果坚持这么做了,初中阶段学到的几十篇,二十篇重点和十几篇非重点,全都这么干了,然后诗词也写了二十首的翻译,那么你的文言文的底子绝对不会差,你在中考的时候这一部分一定是满分。
但是这事要做,也要做的有技巧,每一篇都要译,然后仔细听要求, 用自己的话尽量去接近原文的文义,要用自己的话去尽量接近原文的文义和文气,就是人家的口气你都要接近,尤其要做到处处对应。处处对应指的是人家分段你分段,人家直接你直接,人家委婉你委婉,原文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原文有注词,你也要有注词与之对应。比如说人家原文中,有个……兮……,你这个“兮”就要对应一个……啊,……呀,这样的话文气才通。然后把你的译文读出来,就好像是原作者穿越了一样,他穿越到现在,用现代白话重述了他的作品一般,要做到这种地步,你的功夫就到了。
在做这个通译的时候,应该把哪些篇子通译呢, 到底我通译的时候要求要怎样呢?按照我们打出来的那个目录,按照那个顺序,找到比较懂的人,让父母讲也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有时候查到的一些译文不太准确,有错误,尽量找到,买一本好的书,然后根据这书上的正确的译文,自己理解了之后,自己写一遍,只要你按我说的做,文言文和古诗文这块肯定没有问题。那这就是我说的窦氏秘笈第五本,文言文通译本。
但是这个文言文通译本,可能一个本子是不太够的,可能还要有多的,一本写不下。做到这个以后,还要对重点的文言文名篇,古诗词的名篇,进行一定的记背,趁着孩子现在记性好,趁着孩子在大脑的黄金期,要多背一点东西,这对孩子来说不是负担,反而会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以后记东西更快。
那么文言文通译这个事,对以下几个部分都有好处,
第一个就是对原文和古诗词的记背。你在充分了解,理解了的基础上,你再背是特别特别容易的, 因为你有思路了,你就按照你的思路,你就按照这个意思的脉络,往下讲就好了,这是非常好的,最基本。
第二个是对考试,我刚才说了,只要按我要求做的,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赏析,一定得满分。第三个好处是因为你试图去理解这些先贤们的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和诗歌的篇目,所以你在去试图理解它的过程中,你对其他的文本的理解的理解力也都提升了,所以他的阅读理解也是非常好的。
再下一个好处是对用典故也是特别好的。你在写作的时候不要通篇用典, 但是偶尔一两处点睛的地方,言简而意峰,这属于叫做有文化人的游戏,可以用点典故,这对用典也是极好的。
最后一个是对写作也是极好的。因为你跟一个老师学写作,像比如说跟我学写作,跟陈思老师学写作,我们毕竟只是普通人而已。如果你是翻译文言 文,那你是在跟韩愈,跟柳宗元,你是在跟苏轼,你是在跟王安石这样一帮一流的文人,在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的,文章写得最好的人,甚至是跟孔子, 老子,庄子他们这种水平的人学写作。那么当你翻译了他的作品,你的文气能跟他相通,处处对应之后,你的水准就会向他接近,你的风格就会向他接近, 你都可以跟他的气息相接近了。
所以以上就是对文言文记背,对你考试的文言文、古诗词部分,对阅读理解,对你写作的时候用典故,对你写作的综合的水平记法,都大有裨益,所以这件事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总结一下,语文学习一共有四门功课,一个是输入,就是阅读,然后输入了之后要整理,这叫积累,然后整理了之后要去训练,要反复训练,这
叫运用,最后一个是训练好了之后再去输出,这叫表达。所以语文学习有四门功课,是什么呢,阅读、积累、运用、表达。
阅读我们这个阶段要强调读书的一些方法,不能死读书,干读书,也不能浪费时间,我们要有效率地深入地去读书,要讲究阅读的方法,
那么在积累和运用的这两个项目上,这两门功课上,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呢?
强调了积累要有序、有趣、有料,要有东西存下来,要有顺序和方向,要有趣味,让自己感兴趣,运用要定向,就是你知道摘抄的这些要怎么去用,要用在什么里,作文里还是随笔里。然后要定量,就是我至少要用十五个词,哪怕我生搬硬靠,看着不像自己的,像别人的,像移植过来的手臂一样,也要用。然后再就是定调,就是我要找一些关于忧伤的,我要找一些关于景物的,我要把我这个调子,把我这个大概要写出来这些词汇语汇,它们的风格,它们的调调定下来,这叫做定向、定量、定调。
最后也是我首次跟大家完整地说了一下,我以前是怎么学语文的。我学语文的方法非常的笨拙,就是下了大量苦功,夯实基础。但是有了这些基础之 后,不管考试怎么考,不管阅卷人是谁,怎么变,不管作文题目是什么,我总是很有把握和信心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才是硬功夫。
因此今天就分享给了大家,我以前是怎么做的,我以前的做法就是窦氏秘笈五个本子,这五个本子我刚刚说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个叫摘抄本,去辞典里抄词,读书的时候动笔,在模仿中创新嘛,然后读写相伴,读完了一本书要有随笔,这是第一个本子叫摘抄本。
第二个本子叫随笔本,叫做有见必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感必记,
然后第三个本子叫背诵本,那么在中学毕业前,我们要背诵二百首古今诗词,四十首白话诗歌,四十篇精美散文,文言散文,十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 二百多条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并且把它默写在你的背诵本上。
第四本叫做古文字本,然后要找到古文字的形体,写一个古今对照,这叫
最后一个叫文言文通译本。
那么有的同学听完可能觉得要晕了,哎呀,跟着窦老师学简直要哭啊,一下子让我准备五个本子,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如果你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建议你不妨从第一个和第五个本子先开始,其他都先不要。
我先来个第一个本子摘抄本,和最后一个本子文言文通译本,先干这两件事。当你坚持一个学期以上,立竿见影看到了效果之后,有了兴趣之后,让我们再来进行二、三、四三本。这也是我首次跟大家讲,我的窦氏五本,也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语文打底子的方法,就是这些笨拙的方法,可以帮到有一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