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临邺人家
临邺人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3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钟和梵钟

(2023-07-23 13:59:43)


 蒲牢铁钟

蒲牢铁钟是在2010年3月,临漳县城第一小学(原县衙旧址)挖地基时发现的,据临漳县志证实该钟是明代时临漳县衙的衙神庙用钟。该钟为蒲牢造型,溜肩直腹,钟体为圆筒形、喇叭状,钟口为波弧形.钟最上部的铁纽是两只对称的瑞兽-蒲牢的形象。蒲牢,它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平生好鸣好吼,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蒲牢就大叫不止。故人们把蒲牢铸为洪钟提梁的兽钮,而把敲钟的木杵制作成鲸鱼形状,以洪亮的钟声传遍四方。所以敲钟常常有警醒和提醒的作用。

该铁钟高170厘米,口径140厘米,壁厚3厘米,重约1吨,如此大的铁钟目前在国内也属少见。铁钟上面刻满铭文,上面是“国安民丰 欣乐太平”8个字,下面的小字因古钟长期被埋于地下,表面已被锈蚀,但古钟上的图案及文字清晰依稀可辨“明天顺五年(1461)3月某日,临漳知县题记”,以及“上海县县丞陈恕”等字样,并在钟面上铸有八卦爻符,代表了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其一是指明本地的方位。悬挂大钟是有严格的规律的,就是必须把钟上八卦所指的方向与本地的方位对准;其二是驱魔镇邪。由此文物专家推断是一道教遗物。  

 

双狮纽铁钟

2008年9月,临漳县习文乡河图村村民在漳河邺镇段河床内起土时,发现了一口佛寺大铁钟。该铁钟高120厘米,口径90厘米,壁厚2厘米,重200公斤左右。钟的顶部是一个双狮纽,有两个孔,下部纹饰由于锈蚀严重,纹理已模糊不清,钟口为花瓣形状,被称为双狮纽铁钟。发现铁钟的地点西大约100米有一座寺院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唐代砖雕佛像,根据明代《临漳县志》记载,是唐代田耕创建的清行寺遗址,双狮纽铁钟应是清行寺的。双狮纽铁钟后经中国社科院考古队专家鉴定,这口大铁钟为唐代时期寺院遗物,与史料记载相稳和。

延伸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作为礼器出现,但是最早的钟并不是铜的,他们大多是竹或陶的,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后来在商周时代随着铜文化的出现也就出现青铜钟。在古代,钟主要就是以乐器的形式存在,多在祭祀或者大型宴请是用到。钟和鼎一样都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所以有一成语叫做钟鸣鼎沸,人们形容一个家族地位显赫时常会说钟鸣鼎沸之家。古代,悬挂编钟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宫悬也就是说天子可以四面悬钟,诸侯轩悬就是说诸侯可以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就是说卿大夫可以两面悬钟,士特悬就是说士可以一面悬钟。之后钟的用途逐渐发生变化,被移于县治、寺庙和道观。

“钟”为一种打击乐器。其对应的正体字“鐘”。“鐘”是钟鼓馔玉、钟表的钟。古时以钟报时,引申指计时器,又引申为钟点、时间。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金、重声。本义指一种酒器,泛指酒杯或茶杯,此义后写作“盅”。由本义又引申指古代的一种量器,再引申指聚到一起。后来都简化作“钟”

钟其寓意是祭奠,象征着死亡,钟是古人祭祀祖先、宴享盟会、庆功大典时使用的乐器,是青铜礼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献曾乐礼非乐不履之说,及钟鼓乐之、钟鸣鼎食的记载,说明古人在宴享祭祀时,不仅吃着味美的佳肴,还要欣赏悦耳的音乐。这种生活习俗,至今还广为流传。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以及本土道教的兴起,为了适应弘扬佛法、道法的需要,寺庙、道观开始广泛使用梵钟和道钟。它在民间信徒的心目中,都是代表着吉祥、祈福、避邪驱魔,可以趋吉避凶除鬼崇的吉祥物。

梵钟

1)佛教东来、寺院兴起,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梵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动之意)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佛经讲“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

道钟

(2)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期,随着道教的形成,道教也有了道钟。道钟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之一,道钟用于祈祷、感化、超度。按照道教的传统,每次祈福要敲3下,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所以凡到道教宫观烧香礼神的人,大都要撞钟三响,以祈愿所有美好都能如期而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明代大铁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