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段沉埋千余年的倾世皇妃的家族故事

标签:
转载 |
邢州金石录
一段沉埋千余年的倾世皇妃的家族故事
——临城北齐李氏家族墓志略考
□胡湛
2012年8月17日,我与书友陪同北京中国书画艺术院崔亦田先生参观临城崆山白云洞。游览完鬼斧神工的万年造化溶洞,走出洞口,我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山脚下的古碑刻廊壁。碑刻廊为依山朝西南弧形布置,最东南端为一宋代碑刻,沿碑廊向西北方向走依次为由清代、明代、元、宋、唐、隋、北朝,以倒推历史时代排列。其共收古碑刻数十件,最后我被最早的3块北齐墓志所吸引。当时不及细读,拍了一些照片,回来细观,发现个中竟记载着一些颇为传奇的历史故事。
经了解知该3块北齐墓志为1975年在临城县西镇村出土。 释读该三块墓志内容后,知其为一李氏家族墓葬,为一对夫妇和其一子。而墓志刊刻主持者则为当时地位显赫的北齐安德王妃。安德王后登帝位,为延宗帝。而这位王妃也就成为当时的皇妃。墓志主分别为她的父母和一个哥哥。因而我们说正是这3块墓志,其中记载了一段被历史遗忘的倾世皇妃传奇故事。
三块墓志分别为《齐故大鸿胪卿赵州刺史李祖牧墓志铭》(简称《李祖牧墓志》)《齐故李公夫人宋灵媛墓志铭》(简称《宋灵媛墓志》)《齐故开府长史李君颖墓志铭》(简称《宋君颖墓志》)。
《李祖牧墓志》有志盖和底。盖上阳刻篆文:“齐故赵州李史君墓志”。分3行,行3字。字间以阳线隔开。
墓志底,志文凡29行,首行前又补志名,共30行,行30字。有底格。纵29格,横30格。志铭在首列格外。用笔多方整,横主笔多燕尾大挑,是典型的隶楷字体特征。
由志文知:墓志主,姓名李祖牧,字翁伯,是北朝赵州平棘望族李氏。其祖为尚书令,父亲为主薄,其本人则官至冠军将军、卫将军、太尉府咨议参军事,卒后诏赠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卫大将军、赵州刺史、大鸿胪卿。于天统五年(公元570年)岁次已丑七月五日卒于邺城,享年59岁。因而可以推知其生年为北魏永平五年(公元512年)。但史书无载。
《宋灵媛墓志》有志盖和底。盖上阳刻篆文:“齐故李公宋夫人墓志”。分3行,行3字,共9字。志底凡28行,行29字。志面刻有方格线。志名两行无底格。志载:夫人名宋灵媛,广平列人人(今属邯郸广平),祖为宋弁,官吏部尚书,父维洛州刺史。其本人为“芬芳袭物,光彩映人。纵使朝霞暮雨,比方南国,莲灼苕华,弗能加美”。既美如此,又“兼以窥案图史,规模保傅,六行四德,不肃而成……初为梁鸿之妻,终成文伯之母”。其才情和品德足为世人典范。其生于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卒于皇建二年(公元567年)岁次辛巳六月十七日,享年49岁。
《李君颖墓志》为李祖牧和宋夫人所生第三子君颖之墓志。该志盖佚,志文为25行,行27字。详记君颖生平及家庭人员情况。李君颖为官安德王开府,官至长史,于武平四年岁(公元573年)次癸已六月五日卒于邺城,享年34岁。
李祖牧与宋夫人有君荣、君明、君颖、君宏四子及四女。另有其他妾所生的四子君亮、君华、君盛、君褒。其嫡生四子均在朝为官,分别为:君荣任司空府刑狱参军,君明任齐府壐郎中,君颖任安德王开府长史。而四个女儿均与皇族和士族通婚联姻。长女嫁魏颖川王元斌之世子世铎;次女嫁博陵崔子信信太子舍人;三女嫁博陵崔伯友友梁州骑兵参军;四女嫁安德王,为延宗妃。
由墓志内容知,在他们刊刻此墓志时,已有两位儿子即去世。其中君明三十九岁亡,同日附葬于塋西北。君颖年三十四岁亡,同日附葬于塋东北。而李君颖墓志记述家人情况除了与父母墓志所记子嗣相同内容外,又有新的记载:“长兄女适齐神武皇帝孙永安王茂则妃。第四弟子胤伯继后”。这表明李祖牧夫妇的四女儿不仅是皇亲安德王的妃子,而且其孙女,即其长子君荣的女儿嫁给了北齐神武皇帝(即高洋)之孙永安王,为茂则妃。一个家族除多数人在朝廷任官外,竟同时出现两个王妃。以此可见李氏家族的显赫。
三块墓志共同记载了李祖牧、宋灵媛、宋君明、宋君颖于北齐武平五年同时迁葬于李氏故茔。其时李祖牧的长子、四子当仍在朝为官,其四女儿和长孙女则分别为安德王妃和永安王妃。以君颖武平四年34岁,则迁葬时,君颖冥年35岁,而其四妹安德王延宗妃则当在30左右。其长兄君荣当在40多岁。君荣之女永安王茂则妃则在20岁左右。因此可以推断,主持此次迁葬的当是权位最高,具有实际影响和能力的安德王延宗妃。当是时,齐后主高纬年幼继位,安德王高延宗为太尉,拥有朝政实际大权。在安德王开府为长史的君颖及其兄君明为何而死,是不是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故,史书及志文未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此大动作迁葬当有安德王的支持因素在。而安德王延宗妃必是主持者。按志文记载,在李祖牧和宋灵媛合葬墓西北、东北分别安葬着君明、君颖二子。因而我们可以推断,除此三块墓志外,在李祖牧夫妇合葬墓西北角仍当有《李君明墓志》。有关部门组织挖掘或可取得效果。
《北齐书·列传第三文襄六王》记载:安德王延宗为高澄第五子,其母亲为东魏广阳王元湛的妓。安德王幼少而顽劣,屡受齐孝昭帝、武成帝惩罚,后改悔。在李祖牧夫妇及子二子迁葬两年后,即武平七年,北齐与北周交战,初后主亲率指挥,至并州(今太原),以延宗为相国、並州刺史,总山西兵事。待战事紧急,后主逃逸,将士拥安德王为帝,是为延宗帝,改年号德昌。经过激烈奋战,安德王率部即将来围城的北周部队几乎全部歼灭,北周帝险死。但胜利后的安德王将士饮酒作乐烂醉如泥,北周收势残部,在安德王叛将的引领下竟反败为胜,生擒安德王。一场本已胜利的定局发生了逆转。安德王的皇帝只做了两天。后来安德王与后主同被北周以辣椒塞口害死。最后还是这位李家妃子将其尸首收殓。一代北齐安德王王室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而这戏剧性的历史则发生在《李祖牧墓志》等刊刻两年之后。透过这些历史烟云,我们可以隐约看见一位貌美、睿智而识大体、重礼仪、主大局的李氏王妃的悲欢离合与默默操劳。而这就是发生在1400年前临城故土及其有关地域上的真实故事。
拨开历史烟云,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有这志石上的记载文字了。这三块墓志志文已有论者将其文学价值作了评价,特别以为《宋灵媛墓志》对宋灵媛的描写“能自如地驱遣当时一些形容女子才德的典故而不落俗套,文句错落有致,温婉的笔调中带着情感,有一唱三叹之美,可以说让一位风致、才情和品德兼具的大族女性的形象跃然而出。现存南北朝作家的作品中,唯庾信为妇女所写的墓志最多,但《宋灵媛墓志》的水平比起庾信的同类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陆扬《从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学分析——以<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为中心》)
两块志盖篆字笔画丰厚,起笔多尖圆,亦有方笔,横折或另起笔,或顿笔而折,具有某些楷书特征,行笔婉转,结体方整。它向我们透露了北齐这个时代独有的篆书特征风貌。而志文文字三块墓志风格统一,为方整魏碑加隶书燕尾的典型北齐书风。但其中却无早期北齐碑志文字的篆书结字夹杂字样。安德王即皇帝位时任唐邕为宰輔。可知唐邕与安德王关系匪浅。而唐邕正是北响堂《唐邕写经碑》的书者,为当时以“善书计”声名卓著的大书家。我们无法确定唐邕与这些墓志的关系。但可以肯定以安德王延宗妃的身份主持墓志的刊刻,志文的撰写与书丹当为朝廷中高士所为,其决非民间工匠的随意行为。从这三块墓志我们也该对包括墓志在内的北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绝非以一个民间书法所能定语或概括。这些关涉皇族豪门的墓志它应该是北朝高端文化的某个缩影。北碑书艺的研究也许应该朝着分类细化方向进行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