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海钩沉(三十七):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2022-08-11 16:04:20)
标签:

星座

情感

文化

时评

旅游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史海钩沉
(37)
三探“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神农氏族的缔造者古羌族”!

作者:秘境探源 编辑:杨光



   华夏民族、中华民族、汉族,上溯到6000年前,他们都是“古羌人”的后裔。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同祖同宗“一脉相传”的一族,也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前后接续“传承”关系。


 古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传说中的神农氏就是古羌族,而炎帝,则是古羌族中神农氏族的首领之一。

 古羌族早先是以游牧为生,后来学会了耕种小麦等旱地作物。是在东亚“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民族之一。

 古羌族对中国的历史和民族(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以及汉族)的起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000多年前,从古羌族中形成了女娲等九支“夏族”人,后来又分离出了神农氏族(炎帝族)、轩辕氏族(黄帝族);

——5000年前,炎帝氏族与黄帝氏族大战,炎帝(神农氏族)战败后,率其大部份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融合,形成了“炎、黄部族”;而少部分炎帝(神农氏族)西迁至(或是原本就居住在西部的)甘肃、青海、西藏和四川一带的古羌人,与当地的土著融合,而形成了藏族、彝族,更后来于2500年前与秦岭以南的汉中之地的土著人融合,而形成了“汉族”人,并在2200年前,随着刘邦“大汉朝”的建立,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羌族女孩可别小看了她!——也许她78代前的“华夏民族”的祖奶奶,就是“团土”创造了今天“汉族人”的“女娲娘娘”!)


 那么,更上古(7000多年前)的古羌族,又是来自在哪里呢?

 传说中的炎帝,真的是比黄帝还要早的——“华夏儿女”的先祖之一吗?!

 

一、古羌族的迁徙史

古羌族是来源于西亚和中亚草原上的游猎民族。与北方贝加尔湖地区的游猎民族有共同的源头。

比起来自北方的华夏族,西部的古羌族更早进入到了中国境内。而古羌族的先祖与华夏族的先祖一样,也是在中亚大草原上以捕杀的野羊、野鹿、野牛以及长毛猛犸象等动物为生的古老民族。

大约在10000年前,古羌族先祖在追逐草原上的动物时,跨过昆仑山和天山的山口,进入了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然后大约在8000年前,进入甘肃、陕西地区,成为了华夏族的先祖;然后在5000年前,分支出“神农氏族”(炎帝族)和“轩辕氏族”(黄帝族);约在3500年前,进入现在的陕西、山西、湖北、河南等中原地区,成为了“汉族人”的祖先;在约2500年前,“汉族”人又于山东、河北一带的“东夷族”(华族)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

  2200年以后(汉朝以来),东、西融合形成的华夏族,又与北狄(胡、匈奴等)、南蛮(楚)等实现东、西、南、北、中各民族的“大融合”——到此,真正形成了“中华民族”!

 2200年(汉朝)以来的中国(中原)历史,已经很清楚。

 但,2500年以前的(华夏族时期的)中国历史,一直“扑朔迷离”!

满志敏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中,曾绘制了一张大暖期鼎盛时期植被区划与现代区划的比较图,其中可以清晰看出在大暖期鼎盛时期(距今72006000年左右,那时,塔里木盆地还不是沙漠,而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即使到了3000年前,在中国西北部包括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地区,甘肃青海、西藏等地,还是为森林草原,还有无数动物生活在这里。有楼兰、月氏等“西域36,以及古羌族的祖先就留在塔里木盆地这里。主要以捕猎野生动物和渔猎为生。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曾经是人口稠密的西域

 一直到了2200年前的西汉时,“汉朝”占据了“河西走廊”后,塔里木盆地的大多数地方也不都是沙漠,著名的楼兰古国就居住在水草丰美的塔里木盆地东岸“罗布泊”(湖)边。但随着大量“戍边屯垦”的军队屯垦和大量移民的开荒种田,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同时,受丝绸之路影响,商旅流动人口激增,可谓人烟稠密。正是在近2200年来,在经济异常繁荣的同时,人口激增,戍边取暖和餐饮烧材,大量砍伐树木,大量消耗和截断了“塔里木河”东流和“疏勒河”西流这些“水源”,使得曾经是“星罗棋布”的近百个建在“绿州”(湿地)中的郡、县城,逐渐出现了“荒化漠”,曾经深达几十米厚实土地“雅丹化、沙漠化”!

文化学者苏三说:地球上的大多数沙漠,都是人类过度开垦而造成的,因而遍布各地的沙漠,其实都是人类曾经开发过的“繁荣之地”过后“留下的文明足迹”!——如今的塔里木大沙漠,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正是古人类过度放牧和农耕大量砍伐、烧荒林木,而“过度开荒、农耕”的结果。

 楼兰、敦煌可以为证: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今罗布泊)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

当时楼兰(塔里木盆地东岸)周围的的生态环境是: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而仅敦煌地区,就有“寺院”就有400多座,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经、求学的人就有约10万人之多。北魏汉武帝时期,为开凿大同云岗石窟,一次性从敦煌地区“迁走”石窟建造及佛学传教人员3万5千多人。——当时敦煌地区的人口繁盛和经济、环境之好可“窥见一斑”!

 也许,环境状况并不亚于“今天塔里木下游孔雀河”周围的环境状况: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这是今天楼兰古国遗址的状况!


  然而,当1979年,东北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再来楼兰,已经是人去房空,举目一片“干涸的荒漠”。

 在这里发现了数十座古墓,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故称之为太阳墓。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这里还出土了距今3800年的楼兰美女。还有“小河墓地”。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新疆“小河墓地”中,沉睡了至少2500年以上的“小河公主

 

 还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

这些都可以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是曾经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很高。而且,这里一直都是东西方来往的交通枢纽,古人类很可能就是经这里进入中原(中国)地区的。

失去了大部族生存的环境之后的古羌族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往东、往南迁徙,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在古羌族的创世史诗《盗火种》(又名《燃比娃盗火》)中,可以得到印证。这首史诗是古羌人的远古神话史诗。

该史诗中唱道:霍都本是恶煞神,心胸狭窄似地鼠,最最快意是整人。洋洋得意到圣山,喀尔别格往下看。尼罗甲格好风光,花果来把树挂满。嫉妒顿生心烦躁,凡人无忧让人恋,更比仙境要好玩,嫉妒之心如火烧。忙施魔法拿令箭,恶毒魔法降人间。天地顿时像黑炭,冷风飕飕浸人骨,大雪纷飞盖大地,凡民惊恐四处窜。蜷缩身子躲山洞,冻死老弱与病残。圣山成了死亡谷,人间春天变冬天。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中对于当时气候突变的描述非常具体:天地像黑炭冷风飕飕与大雪纷飞春天变冬天。这是气候由暖转寒的典型描述,灾变发生之后,古羌女首领阿勿巴吉与众人商议:阿勿巴吉商议道,天上降下此灾难,没有吃来没有穿,坐以待毙实枉然,同舟共济渡难关。阿勿巴吉走在前,带领凡民出了山。

于是,古羌族开始往东南方向迁徙,沿着河西走廊,来到青海和甘肃地区,甚至到达了甘肃、陕北交界的河套平原。

 

迁徙的部落


二、旱地的“农耕文明”,成就了“神农氏”时代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发展了畜牧业,即用人工养殖的方式来繁衍牛羊等动物,来弥补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替代食物,他们开始种植淀粉类谷物,比如麦类、粟黍类等,开始进入旱地农业文明,成为了最早从古羌族游猎生活方式中“分立出来”的新的“农耕族”——神农氏族。

据专家考证,是中东地区的人类首先发现并培育了麦类作物,并同时开始驯养羊类动物。古羌人的畜牧业和粮食种植技术,应当是从中东地区传过来的(或者是他们从西亚迁徙过来后,把小麦的种子和种植技术带入了西域乃至中国)。

由于其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势力非常强大。因此,周边的部落都奉神农氏为尊,形成部落联盟,这个时代就被称为神农氏时代。(注意:“神农氏”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称,而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而那时的古羌族首领被称为炎帝。他既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可能还掌握代表神权的祭祠。因为在古代,同义,而后者往往代表神权。

在甲骨文中,字形似连绵的火堆(如下图),本意是远古时代的先民焚山,而刀耕火种。这正是原始农业的经营方式。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甲骨文中的


炎帝为古羌族首领,也可以从古籍中记载的炎帝姓氏中得知。

古代同义,都意为牧羊的人。更早出现,可能代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周穆王传》里提到的西王母国就是一个古羌国,西王母正是古羌族的一位女性首领。因此,也有人提出:在“炎帝”(古羌神农氏的首领)中,可能曾有多位是“女士”,而不是今天人们认为的“炎帝”都是男士。

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大沙漠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今天的陕北黄土高原

近些年,一些专家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在距今3000-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农牧业国度——“西王母国”。据考证,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甚至可能包括“小河墓地”和“古楼兰国”地区!

     或许:“小河墓地”,就是“西王母国”(即“女娲国”,亦或是“西游记”中传说的“女儿国”)的“王母娘娘”的墓地!亦或是“伏羲、女娲”国的墓地!


三、本篇结语

   今天考古的事实,反复“提醒人们”:现在地球上许多出“沙漠化”甚至最荒凉的地方,都曾经是“人类文明最繁盛的地方”!     ——辽西“牛河梁”地区(红山文化古国,很可能是战败后的“炎帝”族和“殷商”的都城)山西“尧寺遗址”(很可能是“尧帝”的都城);陕北“石峁古城”(很可能是“黄帝”的都城);陕西咸阳(秦、汉、周,也很可能是夏朝后期[夏桀时期]的都城);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很可能是大禹“夏朝初期”的都城);甘肃“敦煌”???的都城;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很可能是“西王母或女娲国”的都城;四川“三星堆遗址”很可能是?的都城...凌家滩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等等。

     ——这些曾经都是人流涌动、人潮鼎沸的“繁华昌盛”的大都城,如今都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

    因此,谁能保证?:现在高楼林立、几乎全部被水泥、柏油马路、砖石覆盖着空地、广场(沙子、石头、水泥堆积起来的)的繁华的“大城市”,在几千年后高层楼房都坍塌为一片废墟后,钢筋、铝材等金属,水泥都腐烂成土壤后...会不会与上述那些曾经“上演过人类辉煌文明史”大戏的“文明遗址”一样,仅仅在地面上剩下了沙子、石子,和被“沙漠”深埋地下的“遗址”呢?!

 

  几千年以后的“新人类”,会不会在现在最繁华的“文明地区”,像上面的考古挖掘一样,进行“古代文明遗址”的考古呢?!

 

 

                        [转载]史海钩沉(40):三探“华夏族”、“中华民族”与“汉族”的先祖起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