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编者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总体安排及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有关要求,通航分会今年组织开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通用航空发展成就展》等系列纪念活动。近期,还将以“40年通航发展路”为宣传主题发表系列文章,回顾纪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始于1957年4月,当时仅限于在浅海获取油岩和气样。1966年在渤海建成我国第一座钢质导管架桩机平台,1967年6月成功地钻探了海上第一口油井。1971年在渤海建起两座生产平台,年产原油8.69万吨,这是我国第一个海上油田。那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也没有使用直升机做为海上生产支持保障。海上作业人员倒班都需要乘船前往平台,由于乘船时间较长,特别是受海浪颠簸影响,人员身体消耗较大,到达平台后,不能及时进入生产状态,遇有人员伤病等应急情况,更是无法及时处置。

中海油渤海WHP-C平台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民航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逐步实施。为适应海洋石油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陆续成立了多家直升机专业服务公司,1978年5月24日直升机开始为海洋石油开发提供服务,通用航空产业迎来最佳发展机遇。当时使用的是民航飞行二总队(现在东方通航的前身)刚从国外购置的两架BO-105轻型直升机,该机装有两台艾利逊公司的250-C20B涡轮轴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2500千克,乘员5人。由于该机性能限制,不适合海上平台作业飞行,因此终止了该机海上服务任务。

东海海域海上直升机作业图
1979年中海油相继与13个国家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1980年在珠江口、海南、南黄海等地发现局部盆地构造290个,接着在渤海发现BZ28-1、BZ34-2、北部湾VV10-3、崖城13-1大气田,使中海油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1984年至1988年又陆续发现惠州21-1、流花11-1、惠州26-1、西江30-2、渤海锦州20-2、绥中36-1大油田,这时中海油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高峰期。

渤海油田平台分布示意图
随着众多生产平台在海上的建立,为确保海上作业的需要,启用直升机为海洋石油开发提供飞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中海油打破了以往由独家提供服务的格局,改为东方通航、中信海直、南航珠直三家直升机公司共同为其服务的格局。这种竞争模式,让直升机为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提供服务迈出了一大步。由开始单一的直升机机型发展成超美洲豹SA-330、海豚SA-365N、贝尔BLL-212、贝尔BLL-412、S-76等多机型共同参与。用户可以根据航程远近、乘员运量、海况实情、作业价格进行成本核算,有选择地使用适用机型。竞争机制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安全、优质、开拓、创新成了各通航直升机企业的信条。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各家直升机公司加大了资金投入,有的修建了新机场,有的加装了新设备,各公司的地面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陆续淘汰了老旧直升机,更换了新机型,S-92、S-76C++、EC-225、EC-155等世界上最先进、设备最齐全、价格昂贵的直升机陆续投入到中国海上石油作业中。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海上石油的发展带动了通航直升机企业的发展,而直升机企业的发展又为海上石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海上石油员工们形容的那样:通用航空是海上石油工人的生命线,只要安全有保障,我们愿意乘直升机出海作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