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长城文化产品开发—明长城

标签:
长城文化产品开发明长城嘉峪关关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长城文化产品开发—明长城
郝相礼



在丝绸之路旅游途中,我们看到最长、最完整、最宏伟的长城,是明长城。长城在明代称边墙。明长城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开始大规模的修筑,历时100多年才修建完成。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在甘肃境内的长度1000公里。它西起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市,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境内向黄河南岸延伸,至黑山峡,然后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州。
明长城在甘肃境内全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至20厘米,有的地段夯层间加木桩或夹有杂草等。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底宽5至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间距为5公里。白天燃烟,称燧;夜间举火,称烽。唐代诗人薛逢在《狼烟》中有“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之句,形象地描绘了用狼烟传递军情的实况。每遇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设望台。由此可见,明长城与前代长城不同之处,就是关城众多。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陈运和诗才称“从山海关跋涉过来的著名史诗 向西,向西,直到这儿步履中止 万里长城的句号述说着过去 那高踞海拔1700多米的伟大功绩 并城北倚的马鬃山抖动古老记忆 都市南依的祁连山雪映亮崭新世纪 远行的驼铃敲响戈壁景观 历代的蹄迹回报边疆警惕 ”。
长城的修筑,曾给历代人民带来灾难,渗透着劳苦群众的血和泪。但长城的修建对保卫内地的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沿长城一带,曾经发生过我国各民族间的征战,也曾有过各民族间的亲密交往。它记载了我国古代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史,又是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始建于1989年10月,是我国长城沿线第一座专题性长城博物馆,该馆以铭记长城历史、弘扬长城文化为主旨,开馆十余年来,受到了长城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被称为珍藏的长城记忆。长城博物馆位于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内,为与长城建筑风格相统一的城堡式建筑,以文字展板、图片、模型、文物、雕塑、浮雕等形式,分“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和“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部分,集中展示了长城文化、长城历史和长城学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长城的不朽与神奇及长城沿线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全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堪称“中国长城第一馆”。
博物馆内巨幅油画《长城万里图》,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并突出表现了嘉峪关关城;“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以光电显示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了中国历代长城的分布状况;“大型沙盘—中华长城”,以北部中国的自然地貌为基础,着重展示长城在北中国广阔空间中的布局形态,各朝各代长城的空间分布及修筑沿革情况;“历代长城修建年代表”,高度概括了历代长城修建的总体情况,为观众勾勒出长城修建的系统而久远历史。
长城博物馆内珍藏的数百件珍贵的长城文物,则从微观的角度将观者带进了长城庞杂丰富的历史。
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北长城、石质双面刻字埋于墙体中长城工牌告诉我们,这一区域的长城工程采用分工段方式修筑,以下再分若干工队逐级承包,工牌为跟踪工程质量之用。城垣倒塌将获大罪,修边民工认为城垣倒塌多为鬼怪作祟,故画人面于小木桩上,插埋城垣中,以镇鬼怪,这就是人面木弋,它是汉代民间施行巫术的实物遗存,极为难得。
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镇的铜獬豸,体长74厘米,高24厘米,狮首豹尾,尾巴高高竖起,角平直作抵触状,汉晋时期,獬豸为法律诉讼时公正执法的标志。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量器骨尺,刻度精确,是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见证。长城戍守的重要凭证长城令牌,反映了明代长城严格的守卫制度。守卫腰牌,是古代守关军士的身份凭证。猪蹄,是汉代守卫边疆的士卒们生活的遗物,是极为难得的长城文物。木轺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木雕组合作品。铜车马仪仗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其中领头的一匹马造型精美,极具神韵,它就是闻名于世的我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此外,数量众多的拒马、转射、虎落、蒺藜等当时长城防御的重要器械,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边防武器的重要实物。而“沙布其表,日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的天田,则反映了汉代长城防御的重要形式……
长城以强大的防御系统,为中西交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一方民众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因而万里长城所承接的历史,并不全是厮杀与征战,长城脚下更多的是驼铃悠悠、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的繁荣景象。甘肃境内的长城更是与丝绸之路相伴而生,互为依存。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还以雕塑、文物等形式,再现了“西出阳关,春风玉门”的盛唐时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生动地展现了守关将士“西出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与胡商牵驼、千里奔波、一朝入关的欣喜之景。敦煌第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生动地反映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西行时的情景。《玄藏取经图》表现了盛唐时僧人玄藏经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的故事。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还以图片等形式展示了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的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环境,这其中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石刻、魏晋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存,也有冰川雪峰、大漠草原、湖泊水乡、花海魔鬼城风蚀台地、讨赖河大峡谷、镜铁山天鹅湖、胡杨林等自然景观,从而极大地拓展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