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简牍文化产品开发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简牍文化产品开发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考古遗址公园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简牍文化产品开发
郝相礼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伟大发现,主要是因为其文献、史料价值。甘肃出土的简牍以汉简为主,此外也有战国秦简和魏晋简,更有唐代吐蕃文、宋时西夏文木牍,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简牍文化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打造的品牌。
甘肃汉简主要出土于河西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包括了诏书、律令、法规、各种籍账、官府文书、书信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文书,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汉代史真实而鲜活的原始资料。它可以与史书互相印证,更可以补史书记载之疏漏与不足。从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3000枚汉简,经研究发现了我国第一部环保法、我国最早的邮驿、最早的沙尘暴记录及汉代天马的由来等,其较高的文物品位和历史价值已引起海内外史学界和考古界的关注。从敦煌悬泉汉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悬泉置热闹繁华又秩序井然:置内的工作人员、驻军及其家属、刑徒、囚犯乃至于马匹等都有详尽的档案;食谱、工作日程安排、置所车辆情况等都有名簿可查。每天,工作人员传递着来往邮件,接待过往使者、官吏及其随从,并一丝不苟地记录其身份、接待时间及用餐人数,同时他们还要抄写、发布中央、地方和邮置系统的各种文件、法律法规。简牍在这里被大量运用,也被大量淘汰,或当柴火烧了,或扔进垃圾堆。千百年后,繁华虽然已经消散,但幸存至今的简牍却使我们看到了当时活生生的世俗生活。我们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西段的真实路线,西域各国使者与汉朝廷官员互相往来的盛况,生活在敦煌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其生产生活的状况,在当地从事服务工作及农业劳动的刑徒的来源、罪名,汉代邮置系统内部建制、制度及运转情况等等,这些历史的细节是现有典籍和史书中所没有的。从众多的各类文书中,还可以看到整个甘肃境内乃至西部当时商品贸易、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民族关系、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是一座容量很大的历史信息库。
简牍从被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新显学——简牍学。特别是汉简,虽多出在甘肃,但研究工作早已走向全国全世界,分布在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从语言、文字、历史、考古、民族、军事、政治、思想、古文献、文书档案等不同角度全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史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大家公认,研究中国秦汉史,如果脱离开甘肃秦汉简牍,将难以深入;如果不利用甘肃秦汉简牍,写出的历史将是不完整的历史。所以甘肃简牍是众多学者发掘不尽的史料库,研究工作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以来,至今从未间断过。
经过几代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甘肃在简牍的发掘、考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已出土简牍资料的整理及发掘报告的发布出版工作仍比较迟缓,简牍研究和保护的条件滞后,研究力量严重不足。
20世纪70年代初,居延新简的发现轰动学术界,但原始资料和图录直到20年后才得以出版,至于居延新简的发掘报告则迟至今日仍未能完成,严重影响了简牍研究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人员分散,现有的研究人员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虽然早在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与西北师大联合建立了简牍学硕士点,也培养了一些人,但因种种原因这些人最终都被迫改行了。
需要引起重视和加强的是简牍的保护。简牍因出土地不同,保护条件也千差万别。比如河西地区烽燧、城障遗址简牍多出土于干燥的环境,怕潮,怕光;而天水放马滩秦简,出土时就泡在水里,由于没有相应的脱水设备,这批竹简只能仍泡在水里保存。因条件所限,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所藏简牍,都只能装箱垒放在仓库里,存在着虫蛀、霉变等隐患。
20世纪50年代后,虽然简牍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现,但从数量上来看,甘肃汉简仍居首位。从出土性质和研究价值来看,甘肃简牍多出于烽燧、城障遗址,而其他省区已发现的简牍多出于墓葬,相较而言,甘肃烽燧、城障遗址简牍时间跨度大,内容更丰富,研究价值更高。由于真实而详尽地反映了西汉武帝后期至东汉中期近两百年间河西地区的社会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社会生活的基本概貌,甘肃简牍一直是海内外简牍学主要的研究资料。但必须加强已出土简牍文字的整理考释工作 。
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简牍博物馆于2023年9月开馆,馆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组)。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1万余件。甘肃简牍博物馆展馆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基本陈列。
甘肃简牍博物馆将努力讲好甘肃简牍发现出土、整理研究、保护利用的故事,发挥甘肃的优势,使资源优势向文化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要集中省内各科研单位的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利用海内外简牍领域早已采用的一些先进设备,加快简牍的整理研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简牍数据库。以简牍为资源,生产文学、戏剧、影视、艺术品多种文化产品。建设悬泉置等简牍考古遗址公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全力打造甘肃文化旅游的简牍文化品牌。
吕宝林《甘肃简牍亟待建馆保护——访著名简牍研究专家何双全》,《甘肃日报》200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