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简牍文化产品开发—居延汉简(一)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简牍文化产品开发居延汉简文化创意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简牍文化产品开发—居延汉简(一)
郝相礼
在近代简牍发现的百年历史中,丝绸之路甘肃段出土简牍以其数量众多、内容庞杂、时代跨度大等特点,一直是国内外简牍学研究的主体史料,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学术界甘肃有简牍之乡的美誉,简牍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成为甘肃文物的五大优势之一。自1907年敦煌汉简发现以来,甘肃先后30余次在敦煌、张掖、酒泉、玉门、武威、居延、天水、甘谷等地共出土秦汉、魏晋、唐宋竹木简牍、帛书、纸文书等61000枚。
居延汉简,可以说是众多简牍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之冠,多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与关注。居延地区系指黑河下游(弱水)流域,为古匈奴地名,因黑河源祁连山,流经甘肃张掖、临泽、高台、金塔鼎新片绿洲、下游注入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而得名,今行政区划上游属金塔县鼎新片,下游属内蒙古额济纳旗。
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属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有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的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新旧简共有三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等汉代烽燧遗址,这些烽燧遗址因此而出名,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居延旧简是前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30年由考察团团员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的大湾、地湾、破城子等处发掘,共有1万多枚,曾轰动世界。其中除少量竹简外,大部分为木质简牍。在瓦因桃来烽燧遗址出土的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简,是这批汉简中纪年最早的。这批汉简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居延新简是1972年至1976年,由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当地驻军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肩水金关和甲渠塞第四燧等处发掘获得汉简2万余枚。其中绝大多数是木简,竹简极少。 这批简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除此之外,尚有数百枚零散简牍流于民间。
截止目前,已发现的三万余枚居延汉简是国内简牍出土的最大宗,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这不仅因为其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
居延旧简中其最早的纪年简为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综览居延汉简,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
政治方面,可以从简牍中了解到汉代的养老制度、抚恤制度、吏制等内容.《汉书》记载刘邦称帝不久
经济方面,关于农垦屯田的记载,在居延汉简中占有较大比例。其学术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其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就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和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定量等等。例如简文“胡豆四石七斗”(310.2)。居延简中常有大石、小石的记载, 这是汉代两种不同的计量法,如简文“入糜小石十二石为大石七石二斗”(148.41).“出糜小石三石为大石一石八斗”(275.2),可见小石为大石的六斗,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汉代计量方法的理解。
军事方面,居延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所以与军事有关的简牍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简文记载考证,汉代的居延地区,为了军事防御设有两都尉,即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其中肩水都尉府即为今大湾城遗址,都尉有都尉府,都尉府属官有都尉丞、侯、千人、司马及其他僚属,都尉驻地称城,侯官所在称鄣。城尉下属有司马、千人、仓长等。都尉府直接的下属军事机构称侯官,侯官的下一级军事机构是部,部的下一级即燧,燧有燧长,管辖戍卒,少则三、四人,多则三十余人不等,这是最基层的嘹望防御组织,与今日的哨卡职能近似。边塞的戍卒其服役的性质可分为燧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亭卒等。简文中所记载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见者为弩。
科技文化方面,居延旧简中记载有九九表,如简文“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