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七大彩陶文化产品开发—马家窑文化彩陶

标签:
彩陶文化产品开发马家窑文化彩陶半山文化彩陶马厂文化彩陶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七大彩陶文化产品开发—马家窑文化彩陶
郝相礼
马家窑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著称于世,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家窑遗址,位于临洮县城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巴马已沟口北面的巴郎坪瓦家坪上。它包括新时期时代早期的马家窑文化,较晚时期的齐家文化,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面还压着庙底沟类型文化层。
马家窑遗址分布在南北宽280米,东西长350米的巴郎坪上。巴郎沟从遗址中穿过,因沟沿被水冲刷,文化层暴露在外,层厚0.3至0.5米。经考古发掘,房屋有方形、圆型,多半为半地下穴式。居住区旁边有公共墓地,一般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彩陶较多。石器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磨制较细。还出土了铜刀。
马家窑文化遗址,在临夏境内分布于大夏河、广通河、洮河、湟水、三岔河、银川河两岸的二三级台地上,分布区域相当广阔。有些考古学家把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马家窑类型。约在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在临夏境内的主要遗址有永靖县范家村、马家湾、孔家寺、白家川;东乡族自治县的林家村;广海县的地巴坪;临夏县的赵家山、张家咀;康乐县的边家村等数十处。
1960年,在永靖县马家湾遗址上发掘出4座半地穴半地面式的方锥形建筑物。地面下是长方形土坑,坑的四壁平直,表面坚硬整齐,屋内面积约14至16平方米,地中央立有一根粗木柱,四角有4根对称的木柱。复原起来的屋顶呈四角攒尖的形状,用苇草复盖涂以草泥。另外还发现3座圆形房址,地下结构与方形房屋相似,只是屋顶复原的形状是圆椎形。每座房子都设有阶梯和通道,灶设在门口。这7座大小基本一致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附近还有圆形和方形的窖穴。从这些房屋看出,那时的人们已有了固定的住所,还形成了自然村落。
1977年在东乡族自治县乡林村也发现了和马家湾建筑基本相同的房屋遗址23座,房屋四周柱洞、灶坑、炕面、墙壁、房顶木椽及苫泥清晰可见。
马家窑文化内涵的主要标志是彩陶。其显著特点是用浓亮如漆的黑线,在细腻光滑的橙、红色陶衣上绘上纹饰。东乡县林家出土的1件完好的青铜刀,经鉴定是由锡、铜模铸而成的生产工具。冶金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铸工具,距今约5300年左右。它把我国使用铜制工具的历史提早3千余年。在林家遗址的一处窖穴中发现的一些稷穗和籽粒、麻籽,虽均已碳化,但保存完好。
上述遗址和文物证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先民社会生活,已经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阶段。生活在临夏的远古居民,男子狩猎耕种,女子采集纺织,初步形态以母系为主的氏族大家庭,过着基本平等的生活,创造着古老的原始文化。
半山类型。1923年首次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得名,约在公元前2600年—前2300年。半山类型时期是彩绘陶器的鼎盛时期,大量彩陶制作精细,绚丽多彩。其中积石山县三坪出土的1件彩陶瓮,造型古朴典雅,纹饰富丽流畅,被誉为“彩陶王”,列为国宝,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的4月10日,邮电部还将“彩陶王”图案所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国宝大放光彩。
马厂类型。约在公元前2200年—前2000年。首次发现于青海民和县的马厂塬而得名。经半山类型的积极孕育,马厂类型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又发生了较大的跃进。大多石器选料讲究,研磨精细,大大提高了刃部的锋利程度。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男女成人合葬墓,这标示了这时的家庭婚姻形式,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对偶婚,已有了本质的区别。马厂类型墓葬中还发现有人殉葬。说明氏族公有制逐渐遭到破坏,阶级对立已经萌芽。
兰州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大通河、庄浪河、湟水、范川河两岸的许多阶地上。目前仅在市区和近郊已发现几十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及半山、马厂和齐家混合类型。
位于七里河区的西坡坬遗址,属马家窑类型。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离水源和森林很近。从这里发掘出了多种类型的石器、骨器、陶片、动物骨骼化石,说明当时栖居在兰州西坡坬的原始人类,已由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禽家畜,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阶段,并由漂泊流徙的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形成了以畜牧业和农业为基础的氏族部落。
1977年,在七里河花寨子一带的水磨沟里,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49座半山类型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制工具和彩绘陶器。在男性墓葬中多见用石、陶制作的生产工具;女性墓葬中多见陶纺轮和装饰品。随葬品的种类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随葬品数量的悬殊反映出贫富分化,为研究兰州由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1955年,在城关区白道坪发现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址,有居民区、制陶区和公共墓葬区。白道坪遗址的发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氏族部落的村落布局和经济生活状况。经考古发掘,清理出墓葬24座,陶窑12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打制的磨制的石器,带钻孔的石质饰物,以及骨珠、残骨片、木炭等,而以陶器最多,计有红陶和彩陶器物264件,陶刀1件,各种残陶片5447块。说明陶器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而制陶业是氏族制度形成后最有特色的成就。
墓葬一般都是单身侧卧屈肢葬,头东脚西,背南面北,尸骨上盖有10厘米左右厚的树枝。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也有骨珠等饰物,都放置在面壁的一侧。在随葬的陶器里面,还残存着谷灰、肉骸等物。表明当时兰州的原始农业和畜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七里河区的青岗岔遗址,是半山、马厂和齐家类型的混合遗存。分布区域约8万平方米,从崖壁断层中暴露出来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半山类型的住址和墓葬。
兰州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4000年以前,兰州的几级阶地上,就已有原始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正是他们,连同生活在甘肃其他地方的原始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了既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甘肃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