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斋宫御河何时能恢复有水呢?
标签:
历史 |
天坛斋宫御河何时能恢复有水呢?
编辑古槐蜂
我每次游天坛总要览斋宫。看到斋宫御河河床底长满青草,不见昔日河水,更听不到蛙鸣,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期盼着斋宫御河能够早日恢复满池的清水。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前在天坛内举行斋戒仪式的宫殿,有皇帝居住的寝宫、举行活动的无梁殿、钟楼等古建筑。斋宫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面积近40000平方米,有各种建筑228间,有内外两道宫墙、御河。
据《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记载:天坛斋宫内外两道御河俱明永乐年间天坛初建时营建,外城御河周长778米,宽11.9米,深约6.5米。河床、河岸皆砖砌。东面及南北两面河上架有汉白玉石桥。斋宫内城御河全长350米,河宽8.5米,深同外河。明代内御河也是四面环围,东面及南北两面架有汉白玉石桥,形制与外河相同。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建寝宫于宫中,于是选地无梁殿后,遂填内城御河西段建成寝宫,使斋宫内城御河仅东、南、北三面有存。明永乐时天坛垣墙不备,且孤悬郊野,故掘深河以备不虞。至清代,天坛已圈入外城,斋宫御河的防护作用尽失,于是填河建宫室。乾隆帝对明永乐皇帝掘河以御不虞之举大不以为然,曾作诗讥讽:“守德由来胜守险,当年何事堑防门。”实际上清朝皇帝斋宿斋宫,也是护卫众多,斋宫外围墙之一百六十三间回廊,即为八旗兵丁侍卫所。
斋宫御河原为流淌之活水。1958年,天坛管理处进行了斋宫御河修缮工程,对内外御河进行了彻底的疏浚,拆砌了河岸,重砌宫墙,一度采用机井水注入斋宫御河,还放置了游船,但终因渗漏严重,最终取消了注水,仍恢复为旱河。
至今,在斋宫外城御河河壁上仍可见进水孔三处(北河岸东西各一处,西河岸南端一处),排水孔一处(位于南河岸东端),内、外御河输排水孔二处。内御河河壁也存有输排水孔二处。那么斋宫御河之水来源何处,又流向何处呢?阅读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版《天坛公园志》和2006 年北京出版社版《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在斋宫御河章节中均没有找到明确记述。经请教《天坛志》副主编武裁军先生方知其水源来自坛垣外的郊坛河,同时泄入郊坛河。武先生介绍明永乐时天地坛外坛垣四周均有水,称郊坛河。
在《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天坛志》坛墙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天坛原设有两重坛墙,两墙始建于明永乐朝,天坛初为天地坛,为营造天地坛,堆土筑垣,南取方,北取圆,寓意天圆地方。当时天坛外垣长逾九里三十步,因工程浩大,构筑极费时日,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癸亥(1421年2月12日)大祀殿建成,但天地坛墙垣门阙尚未竣工。经数十年后才于明宣德朝建成。明朝所筑天坛围垣,墙体为土筑,上覆瓦顶,内外俱大出檐,内外坛墙皆联檐通脊,内坛墙内外并没有檐柱。由于坛内外地势差异,外坛坛墙下筑有泊岸,宽逾丈余,泊岸前有水濠以以阻逾越,当时称为郊坛河①。脚注①:明清时,天坛北面有郊坛河,民国年间由于失于疏浚,成为污水沟,人称龙须沟。1952年,政府对其进行治理,后加盖覆板,今已无迹可寻。
另外记述:1952年,为开辟天桥至体育馆道路,又将天坛北外坛墙拆除,以拆下之砖,在原址迆南30米处,另砌一道砖墙为天坛公园园墙,墙通体以城砖砌成。
据史料记载,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应为古高粱河的下游。明正统年间,此河水与正阳门东护城河水流,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使早年的龙须沟水量增大。清光绪年间以前,龙须沟水还是清澈的。到了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三里河的水干枯,河道淤成陆地。随后,红桥下游的水成了死水,在清《宣统北京城图》上,此河道标为“龙须沟”。进入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沟。
高梁河,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北魏成书《水经注》记载:“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也。”。 西晋元康四年(294),晋惠帝曾在大城东门内的刘靖碑上题:“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日下旧闻考》:“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高梁河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所说的高梁河,一般指位于北京西北的长河的一部分。
三里河,据《天府广记》记载:“三里河在城南,元時名文明河,接通惠河,爲漕運道。今鐵閘尚存”。
据斋宫御河尚存的进排水孔,经上述可知,明永乐时天坛斋宫御河之水源自北面的郊坛河或西面的郊坛河,泄入南面的郊坛河。明嘉靖朝构筑了北京外城后,改天地坛为天坛,郊坛河水才泄入北京城外城护城河。
1998年12月2日,北京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市政府对天坛的古建筑进行了数项大修工程,包括长廊第二次大修、圜丘神厨神库修葺,坛墙坛门的修缮,北神厨院、宰牲亭的大修等。
为更完备的将天坛斋宫展示世人,在对斋宫御河河床渗漏处加以修补基础上,能否尽早恢复斋宫御河之水值得商讨。恢复方法能否优选汇集天坛的雨水汇入蓄水呢;或者采用雨水汇集蓄水与机井循环注水并用呢?雨水汇集蓄水于斋宫御河可否也是“敬天”之举呢?令人深思……
http://s10/bmiddle/005Ein9lzy6XIA6WD6Fc9&690
http://s7/bmiddle/005Ein9lzy6XIA8j70206&690
斋宫御河的排水孔
http://s10/bmiddle/005Ein9lzy6XIA9O1n399&690
斋宫东门外的汉白玉石桥
http://s10/bmiddle/005Ein9lzy6XIAaLf1nb9&690
斋宫内的古井
(2015年12月11日草辑于日下旧闻书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