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遊目驰怀《泛槎图》

(2015-08-20 14:15:47)
http://s6/bmiddle/005Ein9lzy6UMsiBkeV65&690

                                                   

                                                     遊目驰怀《泛槎图》

                                                                          作者古槐蜂

《泛槎图》,清张宝著。张宝,字仙槎,一字梅痴,江南上元(今南京市)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张宝幼年即喜作画,工山水,好游览,二十岁时就绝意功名,放浪于山水之间。嘉庆十一年到北京,次年被礼亲王永恩之子昭槤聘入府邸,待如上宾。昭槤别号汲修主人,嘉庆十年袭王爵,所著《啸亭杂录》最为知名。礼亲王府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东口西皇城根南街,府内有当漪园。张宝在礼亲王府结交了不少文人学者、明公巨卿,得到了友朋切磋之益,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水平。张宝在北京住了三年,嘉庆十四年夏离京。此后他先后十余年,游历了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以及江苏故乡的许多名山大川。其间于嘉庆十九年、道光四年、五年多次来过北京。道光六年回到南京。综观他的一生,四十余年载笔浪游,可以说是旅游的一生。

他在《泛槎图》第一集的自序上说:“余少喜作画,癖山水。年二十即弃举子业,游江右楚越间。所过名胜,遍访前人遗迹,以次临摹之,画学稍有进益。丙寅秋始北上,留滞三载,……驱车秦晋韩魏,遂得望恒峦,登太华,上嵩山,绕道金陵,再入都门而返。旋又登泰岱观日出。戊寅初夏,由楚入粤,道经衡阳,登祝融绝顶。五岳既毕,乘兴所至,遂极罗浮焉。计此十余年中,山水奇胜,寓目难忘,因各绘为图,并识小诗于上。一时名公巨卿,谬加奖励,日积一日,题咏遂多……爰不揣固陋,手自钩勒,付之梓人……”。

张宝能诗善画,于画不主一家,每遇胜境,各绘为图,并题诗其上。积之日久,蔚为大观。他亲自钩摹,付之良工,刊印行世。计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至道光十二年(1832),先后刊行了《泛槎图》十三幅、《续泛槎图》二十三幅、《续泛槎图三集》二十七幅、《舣槎图四集》十八幅、《漓江泛棹图五集》十二幅、《续泛槎图六集》七幅,合之共一百幅图。百幅之外,又刻了《虞阳海旭》、《紫琅香市》、《双山毓秀万水朝宗》三图以作结。一百零三幅图,除收人《续泛槎图六集》的七幅外,都是作者的游踪所至,鸿雪留痕。

《泛槎图》在版画上,由于作者擅长六法,师承多家,不拘一格,如《泛槎图》卷首作者自写小照,用高其佩指面法补景,波涛浩瀚,有乘风破浪之致;《临清阻雨》一幅,仿米家山水笔意,极尽烟水迷离之态;《恒峦积雪》一幅,用泼墨法,寒冽之气,跃然纸上;《龙门激浪》一幅,用关仝笔法,峭壁参天,气象万千,作者曾以之寄赠麟庆。麟庆小于作者二十余岁,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亦甚精,其中《禹门激浪》一幅,即仿张宝《龙门激浪》而作。

《泛槎图》刻工,前四集出羊城(广州)尚古斋张太占之手,后二集由金陵(南京)刘文楷刻印。在清代版刻中属上乘之作。本书各集的题咏,多达三百余家,当时的书法名流、知名学者、名公巨卿,网罗殆遍。

按乾隆、嘉庆年间的书坛,成亲王永瑆、铁保、翁方纲、刘墉四家并称。本书开卷就是成亲王《游目骋怀》的题字,接下来第二个题诗的是翁方纲。其他书法名家的题咏还有包世臣、钱泳、顾莼、谢兰生等。题咏者中知名学者有:经学家孙星衍、江藩、李黼平,历史地理学家李兆洛,考据学家翁元圻,算学家吴兰修,校勘学家张敦仁,古文家陈用光,骈体文家吴锡麒,诗人吴嵩梁、张维屏、屠倬、黄安涛,词曲家舒梦兰等人。题咏者中名公巨卿、封疆大吏,京官侍郎、外官巡抚以上,有:阮元、卢荫溥、黄钺、戴均元、赵慎畛、杜愕、许乃普、魏元烺、邓廷桢、潘锡恩、鲍桂星、翁心存、顾皋、陈嵩庆、陈銮、李鸿宾、程恩泽、陶澍、梁章巨等人。题咏者中的八旗人有法式善、英和、裕瑞、广玉、果齐斯欢、庆桂、庆保、成宁、重谦、恒春、鹤春查清阿、和钦、贵征、恒宁、英奎等人。八旗人的许多墨迹藉本书得以流传。这些题咏也都是根据墨迹钩摹刻版的。所以《泛槎图》是一部版画图籍,同时也是可以玩赏各种书法的一部丛帖。

张宝绘画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与写实相结合的,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文人山水画。如《续泛槎图》中《澳门远岛》和《续泛槎图三集》中《海珠话别》两幅,可以窥见清代中叶广东海面贸易船舶往来如故的情况;《泛槎图》中《秦淮留别》和《舣槎图四集》中,《西楼顾曲》两幅,南京市廛之盛与秦淮河畔歌楼曲榭的旖旎风光,如在目前。

《泛槎图》中共有5幅描写北京的图。有卢沟晓骑、帝城春色、瀛海留春、岫云折桂、昆明聚秀。《泛槎图》中《帝城春色》一幅,共计绘有13个人物,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肩扛的,有步行的,还有赶马车的。马车有三套辕的,两套辕的。写出了北京郊外,软红十丈中,劳人行旅,驾辕策蹇,仆仆风尘之状。在这些画面里,如实反映了清代中叶的某些社会风貌。

《岫云折桂》一幅刻画了潭柘寺的优美风景。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名“敕建岫云禅寺”,使其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瀛海留春》一幅再现了清代中叶的“琼岛春荫”和金鳌玉蝀桥。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九孔古石桥。明弘治二年(1489)建成,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旧时的金鳖玉蝀桥总长156.73米,桥宽9.48米。1954年牌坊拆除,桥名改称北海大桥。拆掉后的两个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园,在“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销毁。

《泛槎图》六集,除了有从嘉庆到道光年间陆续刻成的木版原刊本以外,还有光绪六年上海点石斋缩印的石印本。石印本缩得很小,仅及原书开本的四分之一,而且还省略了若干题辞和序。原刊本现在已经不容易买,石印本还不难遇到。点石斋的石印本印于光绪六年,有一篇跋,说明原刊本在那时已经不易得。石印本的跋云:“《泛槎图》一书,系白门张仙槎先生遨游天下之作,凡名山大川,展齿所经,辄绘以图,题以诗,凿险缒幽,雕章琢句,虽古之图灵光,铭剑壁者不过是焉。 图凡百有三,状烟云之变态,备海岳之奇观。抑且王公巨卿,题咏殆遍,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惜枣梨已失,几有广陵散之憾矣。本斋广为搜罗,得原本六集, 以泰西照相石印之法,缩成袖珍,合订四册,移繁就简,以大易小,而于笔意之全神,仍不爽丝毫之末。公诸于世,不独卧游者取携甚便,而大著亦足与河山并寿 矣。爰赘数语,以志其成云。光绪六年秋八月,点石斋主人敬跋。”

1988年2月北京古籍出版社以嘉庆、道光年间刻成的木版原刊本影印出版。出版说明是石继昌先生撰写的。

http://s5/bmiddle/005Ein9lzy6UMsmbs0c04&690
        卢沟晓骑


http://s1/bmiddle/005Ein9lzy6UMsnaasga0&690
帝城春色


http://s13/bmiddle/005Ein9lzy6UMso9nCk5c&690
瀛海留春

(原载2012版《茶余饭后话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