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解读在记录中成长
(2023-06-18 21:20:15)随着国家教育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的发布,在区级和园部的指导带领下,“一对一倾听”的轮廓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今天很荣幸有机会来分享我进行“倾听”以来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一、重视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倾听
1.
在最初对孩子们进行倾听时,我记录下小班孩子的绘画表征,孩子们会说我画了一个棒棒糖,我画了一个甜甜圈。他们的表征内容非常单一,导致我们无法真正地倾听幼儿的想法和需求。幼儿的表征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所以我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与材料,我鼓励他们画下自己在一日活动与游戏中的问题和发现。比如,在孩子们区域游戏结束后,让幼儿画自己的游戏故事,记录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通过倾听,幼儿再次梳理自己的游戏经历,提升游戏反思、总结的能力,获得新经验。作为教师我在倾听中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给予适当支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写写画画外,我还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工具,以及各种低结构的装饰性材料,比如玉米粒、毛根、树叶、树枝等,孩子表征的材料多了,我们也能也能更好地倾听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2.
倾听不局限于幼儿的游戏,它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进行,比如早上来园记录自然角植物的成长;在晨谈时利用幼儿的生活事件展开倾听;午饭后可以鼓励孩子们一起讨论好班级游戏规则,然后自己把规则画下来贴在教室;户外游戏时记录下孩子们的精彩瞬间……
倾听的内容没有规定,倾听的时间没有局限。我觉得要珍视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抓住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倾听机会。
二、进行多样化的倾听形式
1.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表征主要通过涂鸦和画简单的线条来呈现,很多表征不出来的内容会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演示。除了倾听幼儿的绘画表征,我用视频来记录幼儿的行为,或者拍照记录下幼儿的作品和动作。再将这些视频和照片给回幼儿,请他们描述视频和照片中的内容,从而达到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工具难以达到的效果。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语速较快,我来不及记录时,我也会使用音频记录的方式。最后这些音频、视频和照片可以生成二维码便于我们倾听。同时,我还将孩子们的设计图、讨论照片等表征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讨论、回顾,通过可视化的表征记录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发现。
2.
倾听不单单是教师倾听,每一个参与幼儿成长的人都可以倾听幼儿:
1.教师: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活动中采用观察法、交谈法和作品分析法进行倾听。
2.同伴:每个幼儿表征都不同,可以让幼儿在同伴之间介绍自己的表征,相互借鉴、提高。
3.家长: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将倾听的好处以及方法分享给家长,鼓励家长也对孩子展开倾听。
教师通过师幼倾听、幼幼倾听、亲子倾听等多种模式了解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帮助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