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瓷酱釉旋涡纹虎子,通高14厘米,口径5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足径12.5厘米。扁圆形造型,器顶部有提梁,一侧有圆孔,施半釉,釉层薄匀,胎釉结合紧密,酱釉色调饱度较高,发色纯正光亮,局部有流釉现象。通体光素无纹,唯器顶部剔刻出旋涡纹,线条流畅精美。
虎子在墓葬中多出土在男性身子一侧,固学术界认为是男子的溺器,俗称尿壶。但是由于在汉画像石上,曾有虎子放在缸下的内容;一旁有仆人在浇花,因而也有人认为虎子也可以作它用,比如当水器使用。
虎子造型在创烧初期为长横向圆筒形,中期似卧虎,并刻出虎头及虎爪等纹饰,仍为长条式圆腹造型,到了西晋时期,开始出现圆球腹形虎子造型,南朝时期圆球腹形虎子逐渐增多,造型浑圆饱满。
虎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晋唐时期南北窑口普遍烧造,唐代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越窑青瓷虎子质量尤精。一般来说虎子造型分三个时期,早期无虎纹装饰,发展到中期开始刻画虎形纹饰装饰器物,晋唐时期又以光素无纹为主。时代越早,腹部造型越显长,呈滚筒式圆形腹,两晋以后虎子造型出现圆球腹形,宋以后逐渐趋于向矮扁腹形发展。
酱釉虎子以一组剔刻涡纹打破了青釉的单调,旋涡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是古代先民根据水中涟漪所产生的创作灵感,通常情况下用涡纹装饰的瓷器,也暗指器物的用途。由于此件青瓷虎子装饰有涡纹,它的真正用途到底是溺器还是水器很值得商榷。
旋涡纹给这件酱釉青瓷虎子平添了几分美感,腹部拉坯痕迹清晰可见,大平底、无釉露胎,胎质坚硬,胎表因高温氧化作用显暗褐色,然磨痕处胎质呈深灰色,制作考究,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