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成绩能说明什么

(2014-11-19 08:12:48)
标签:

教育

分类: 大学生教育

   网上出现了两个名人的成绩单,质疑学习成绩的意义。在校学习成绩能说明什么?天赋?能力?抑或是前途?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一定。

先看看两个成绩单。

   “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大学一年级(1950)的期末考试成绩:英文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专业成绩在班级仅仅处于中等。

文坛巨匠郭沫若,宣统元年(16岁)读完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平均79分,有三门不及格。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有人据此总结出,学习成绩并不代表素质,更不能决定未来的成就。

   这个结论当然是对的,袁隆平和郭沫若的成绩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个结论容易对人产生误导。因为这很容易给人留下“读书无用论”的印象,也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了不好好学习的理由。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学习成绩差能说明一个人的素质高吗?学习成绩差将来就能做出一番成就吗?答案毋庸置疑:更不一定。这就好像马拉松比赛,前半程领先的选手不一定获得冠军,但是前半程就落后的选手希望更小。

   既然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素质和未来的成就,为什么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要鼓励、引导、督促学生好好学习呢?如果学校不鼓励好好学习,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成绩到底能说明什么?

   首先,学习成绩能反映一个人的兴趣,最起码是学习当时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学好一门课程。在学习一门新课之前,对之一无所知或基本一无所知,能在学习中通过思考、研究找到兴趣,从而把这门课程学好,这也是一种能力。当然兴趣是可以改变的,当有了更感兴趣的东西,兴趣就可能转移;也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化,比如更换教师、环境改变、特殊机遇、工作需要等,对原本没有兴趣的科目产生兴趣。因此,学习成绩好说明了在学习中寻找兴趣和快乐的能力。

   其次,学习成绩好说明一个人在这个科目上下了功夫,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比较大。考虑到时间和效率双重因素,学习好的人肯定投入大,只不过由于兴趣的原因感觉不到苦和累,相反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第三,学习成绩好说明一个人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每一门课很多知识,同时也包含能力,数学需要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能力,语文需要记忆能力、领悟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化学需要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等。我们在学好这些科目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第四,学习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智商。某个学习阶段成绩高,说明一个人的智商做够满足这个阶段的智商需求,当然他的智商也可能满足更高阶段学习的智商需求,所以有人可以做到很高层次的学习,也可以胜任对智商需求更高的工作岗位。

   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能说明智商就低。对于那些偏科的学生,某些科目学得好说明他智商很高,其他科目学得不好,说明在兴趣培养、精力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比如郭沫若算术100分,英语、生理都是98分,这些科目表现出来的高智商恰恰是他以后成为文坛巨匠的基础。袁隆平是另外一种情况,各门课程既不特别好,又不特别差,只说明那个阶段他在兴趣和投入上出了问题,不能说明他智商差。相反,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已经说明他的智商很高。

   智商、兴趣、投入、能力就构成了成功的充分条件。

   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学习很好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做出骄人的成就呢?

   影响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因素很多,既需要学习阶段的努力学习,也需要工作以后乃至一生的刻苦钻研和努力进取。如果在学习、工作中刻苦钻研和努力进取的劲头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停止了,就必然前功尽弃、一事无成,伤仲永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相反,在某个学习阶段成绩不好,后来奋发努力,迎头赶上,也照样能做出一番事业。我相信袁隆平也好,郭沫若也好,他们做出辉煌成绩的背后,肯定下过不同常人的苦功。

   一个人不下苦功就想获得较高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歌里唱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今天不努力,将来就得加倍努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努力呢?非得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