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之九溪十八涧
(2017-05-12 07:39:08)
标签:
一年级语文 |
分类: 教研之窗 |
基本信息 |
课题名称 |
24 |
|||||||
主备人 |
顾孝英 |
课时 |
2 |
||||||
年级 |
|
||||||||
前端分析 |
教材分析 |
诗人只用四句叠字句表达九溪十八涧的绝美景色,令人叹服。 |
|||||||
学情分析 |
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和欣赏古诗的基本经验。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树、泉”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优美意境,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2.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树、泉”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体会诗的优美意境,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
|||||||
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美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谈话:
一、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三、再读课文,品诗句 一、听声想象,悟诗情 二、诗画合一,赏意境 三、和乐诵读,入意境 |
师:你们喜欢旅游吗?谈旅游感受 生:(齐声)喜欢! 师:都去过哪儿? 生1:我去过云台山。 生2:我去过大海边。 师:和谁一块去的?那里风景怎样?(根据不同学生灵活发问,让其介绍)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的交谈,我知道了你们去过那么多地方,真不简单。有句话呀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人间天堂杭州去看一看。(课件配乐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适时简介,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学生欣赏画面。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都看直了,多美呀!这是著名的九溪十八涧,它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涧”就是山间流水的沟。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渝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的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叫做《九溪十八涧》,你们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首诗。(板书课题)“溪”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看它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齐声)跟水有关系。 师:跟老师一起读,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再读。 1.师:下面请大家把书拿起来,翻到24课《古诗二首》第一首《九溪十八涧》。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谁来说说遇到生字该怎么办呢? 生: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师:你真有办法,好,我们就按这种方法读一读,注意读书姿势,还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开始吧! 学生自由初读古诗。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2—3名)读。 师:你的字读得真准,声音真响亮 2.师:请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看谁读得好? 学生同桌之间互读。 师:现在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2—3名)读。 师:我们一起试着读一遍。 全体齐读古诗。 (同桌互读,意在培养学生从小善于发现他人之长,懂得欣赏别人,从而向他们学习。) 3.师:诗里还有几个生字呢?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师:(出示:生字:重、叠、曲、环、溪)谁来给大家拼读一遍? 生:…… 师:谢谢你让我们听到这么响亮的声音。“重”和“曲”还有另外一种读音呢,谁知道?
师生学习多音字:重 师: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 生:领读生字,全体学生跟读。 4.师:诗里还有两个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呢!(出示泉)请看大屏,这是什么字? 全体齐读。 师:你能想个好办法记住它吗? 生1:上面一个白,下面一个水,白水为泉。 生2:白色水。 师:你真有办法。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来,我们一起来写。 全体一起书空。 师:写得真漂亮。再来看这是什么字?(出示“村”) 生:(齐声) 师:又到一村什么字呀?(课件展示)领读一遍。 全体跟读。 师:我们怎样更好地记住它呢? 生1:树是木字旁,说明跟木有关系。 生2:“又”到一“村”就是树。 师:我们一起来书空。 全体书空。 师:让我们打开书,快来描描红吧!注意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看谁的写字姿势最好。 全体描红。 5.师:生字认识了,谁能把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呢?(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生:指2名。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 全体齐读。 师:生活中这类词很多,谁能照样子说一个这样的词语? 生1:高高兴兴 生2:来来回回 生3:大大小小 生4:花花绿绿 …… 师:你们真是用心的好孩子,积累了这么好的词语,将来没准能成为一名大诗人呢,继续努力哦! (这首诗突出特点是叠词的运用,这一环节不仅检验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识字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照样说词,唤起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又会读又会说,真聪明,相信你们不带拼音也能把课文读好,试一试吧!(出示课文) 学生自由试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2——3名) 师:下面我们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赛着读一读,好吗? 生:(齐声)好。 男女生赛读。 第二课时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欢迎吗? 师:其实呀,古诗也像音乐一样有它的韵律和节拍,只要读出古诗的节拍来,就会把古诗理解的更好。请听:配乐范读。(课件示画出节拍的诗) (使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老师指导古诗断句读。生自己练习。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声情并茂地朗诵。(2名) 师:大家来评一评,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 生1:读出诗的节拍来了。 生2:读得有感情。 师:你真是一个懂得欣赏的孩子! 师:谁还想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发挥想象,认真倾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听到了什么? 一生读:九溪十八涧…… 生1:我仿佛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重一重的山。 师:对,这就是诗中所说的重重叠叠山。 生:我仿佛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 师:这就是曲曲环环路。 生:我仿佛还听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唱着欢快的歌。 师:这就是……。 生:叮叮咚咚泉。 生1:我仿佛还看到了很多树,有的高,有的矮。 生2:山上也长满树,有的高,有的矮,绿绿的,长得很旺盛。 师:这就是高高下下树。 师:你觉得诗中哪儿最美?为什么? 生:重重叠叠山,因为看起来很壮观。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重……) 生:我觉得叮叮咚咚泉最美,因为小溪唱着歌欢快地流着。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有这么独特的发现。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赶快把你看到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吧。谁想到前面画?也可以边读边画。 生边画边读。(指4名到黑板上画,师加以指导分工合作) 师:谁想上台读一读? 指名上台在学生作画同时和着古典音乐读。 师:下面我们请台上的小画家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介绍 师:你们真会合作,画出了这么漂亮的一幅画。谁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指一名上台介绍。 师:没画完的同学下课后继续画,回家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来欣赏欣赏。刚才我们用画笔画出了九溪十八涧的美景,想不想真正走进九溪十八涧,去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呢 生:齐声(想) 师:(展示课件)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用课件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 师:是啊,诗人给我们描绘出山是重重叠叠的山,多么雄伟,路呢? 生:曲曲环环路。 师: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泉水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树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高高下下树。 师:高高矮矮,长得郁郁葱葱。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了九溪十八涧,你的心情怎样? 生1:高兴。 生2:很激动…… 师:看来你们都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想到前面背? 生:(2---3名)配乐背诵。 四、总结全诗,味无穷 师: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多美的景色呀!诗人只用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九溪十八涧的美景。其实呀,在我们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给我们读过许多的好诗,“床前明月光……”,还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中国古时候有很多大诗人写了许许多多的好诗,像《九溪十八涧》这样写景的诗更是数不清,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一首诗《一字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结束今天的学习。(课件示画面音乐) |
师生交流。 生欣赏画面,感受景物的美,为学诗做好情感积淀。 生自渎古诗。 同桌互读。 读给大家听听。 多种形式读。 生学生字。 |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配乐杭州美景的展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感染,使学生有一种“情动而辞发”的欲望,这时引出渝樾也被美景所陶醉,情不自禁地吟下一首诗《九溪十八涧》,这样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使其有一种成功感,读起来兴趣浓。) 重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指导,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字的读音。)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这首诗突出特点是叠词的运用,这一环节不仅检验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识字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照样说词,唤起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适时的鼓励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赛读提高了朗读积极性。)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朗读,但我觉得一年级孩子对古诗节奏的掌握还处于模糊状态,所以提议让学生也可以学我的样子读一读。)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孩子们用心倾听别人发言,个性得到了张扬。) 用画画这种形象的方式来表现头脑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语言描述更直接,更形象,更容易。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一些词语是否真正理解。) 古诗是我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学习《九溪十八涧》基础上,把学生眼光引向整个古诗文化、引向生活。 |
||||||
作业 |
练写生字,背诵古诗。 |
设计意图 培养孩子们善于积累。 |
|||||||
板书设计 |
九溪十八涧
重重叠叠的山
高高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
曲曲环环路 |
设计意图 主题明了,利于背诵。 |
|||||||
教学反思 |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是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24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它是清朝诗人渝樾写的一首诗,根据古诗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五、为诗作画,领略景色美;六、和乐诵读,感悟意境美。 以上各个环节能够顺利成功的开展,得益于孩子们各种形式的朗读。随着环节的逐层深入,孩子们的朗读也是越来越有味道。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有差异,因此在这课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领悟诗的意思,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朦胧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熟读成诵,同时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古诗象音乐一样的节拍,在读中感悟到诗中所包含的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朗读指导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评价时以激励为主,就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渲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