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泊头市实验小学优秀教学设计之-《鸽巢问题》

(2017-02-09 19:09:25)
标签:

小学

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泊头实验小学胡红·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的灵活鸽巢问题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的探究鸽巢问题过程,了解掌握“”“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对鸽巢问题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1、教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游戏”

游戏规则:4个人围着凳子转,老师喊“停”,4人必须都坐到凳子上。

   老师说:我不用看,就能猜到,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做了两个同学。

   2、揭示课题:

   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里面蕴含着有趣的数学原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检查预习:

  1、什么是抽屉原理?

  2、谁发现的?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4、你的困惑是什么?

三、探究发现

出示例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1、让看懂例1的同学来讲讲。

2、师问:你这是用的什么方法验证这一结论的?

对这一问题其他同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质疑,师答。

3、如果不用一一列举法,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吗?

指名上台来讲。

师问:你们对这种方法听懂了吗?

生质疑,师解答。

4、练习

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7支铅笔放进6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5、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只要笔的支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笔。

师:如果多2呢?

例如:5只鸽子飞回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  )只鸽子。

如果多3呢?

出示例2

5支笔放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至少有几支笔?

1、   指名上台讲解。

2、   学生如果听不太明白,再引导讲课的同学举几个例子。

3、   师问:你们听明白了吗?

4、   引导讲课同学带着同学们观察黑板,看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了几本书?

四、总结归纳:

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经历了一个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现在回过头来看,你们的困惑解决了吗?

五、巩固练习

1、扑克游戏:

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找5人随意抽取一张,同学们猜猜看,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的?

3、课本6912

4、课本71123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泊头实验小学 胡红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问题”,并能够应用与实际。

一、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4人的抢凳子游戏,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抓住学生注意力。

二、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

由于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所以在课上我并没有“满堂灌”,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点,让预习程度好的同学来试着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再师生质疑,完成对新知的传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盲点,从而对本节课感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四、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扑克牌的游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

1、    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2、    课堂中教师与速较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