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整理课两课型探究实施培训

(2016-01-07 21:00:19)
标签:

教育

小学

以学定教

关于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整理课两课型探究实施培训

                         实验小学 王桂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单元起始课是指每个单元中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单元起始第一课。在起草培训材料之前,我浏览了各年级除体育以外所有学科的教材,全部都按单元编排,一个单元一个文本化主题。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这些学科的单元起始课都能起到“向学生交代单元主要内容”和“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单元起始教学任务,唯有冀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是所有的第一课都能起到单元起始教学的作用,但是每个单元总有一课能承担起这个任务,那么所有年级的语文学科得在整体备课时,先研究确定出这一篇,将其放到该单元的起始第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所谓单元整理课,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该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的课型。这种课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单元整理教辅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单元整理学习活动”。打个比方:整理知识就像整理物品一样,物品整理有序,可以方便查找,知识经过梳理会让我们记得更牢。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这些学科课整理的内容不外乎知识和方法,而活动类课程,比如品德学科可以拓展成一次学习成果展示活动,音乐,美术学科可以分别将其组织成一次小型主题音乐节和绘画作品展。整理课型虽然有课本教材作依托但更多的要靠执教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成和渠道,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为什么要关注这两种课型?

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对于各学科教学本身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我们特别强调单元整理备课,但实际情况是对于教材体系整体上的把握有所欠缺,在备课设计乃至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同一单元中的每节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没有主次,分不清重点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单元起始课的把握通常是信马由缰,没有章法,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而单元内容讲完之后,又根本没有整合,考试学科常见的做法有两种:(1)把旧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堆砌和罗列;(2)搞一次单元小测,统计一下分数,改改错题了事。其他学科更谈不上整合,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第二,对实验小学学生实际情况的思考。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尤其是近几年,大量农村生源涌入市区,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但普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整齐划一。无论孩子自身的起点高低,我们给予孩子们的应该是合理的适应学生实际的学科教学体系。

第三,基于让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能上好学科课的思考。实验小学创建于1988年多年来被当作“泊头市窗口学校”向社会推介。但是从师资调配到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从来没有享受过倾斜政策。实验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老师,但是我们始终在以高标准回报着低投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基于我们的实际情况去研究教学,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们力求让每一间教室实现一种相对的均衡。决定学校这只“水桶”容量的是每间教室的每块“板子”的高度。如果我们对所有孩子尽责,就必须建立一种在普通学校普通教师队伍中实现有效教学的机制。另外,我们也要承认教师之间也一定存在差异。如何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好课,需要研究一条路径。我们上学年开展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实践和正着手做的关于起始课和单元整理课型的探究,就是在研究这条路径。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学会学习;同时,让每一位教师借助教材能够教会学生学习。

三、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于起始课,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我们实施“教、学、用”三环节。(这类似于我们以往采用的“教、帮、放”的课堂教学流程)教师的“教”一定是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位核心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生的“学”一定为了“用”,学以致用——现在的“用”是能够考试和升学,将来的“用”是迁移的“用”,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单元中,利用起始课这一“教”的文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完成“学’什么,经历怎么“学”和会应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然后利用本单元其他“学”的文本,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进一步去领悟,深化怎么“学”,如何用;最后逐步迁移理解,加工信息和表达运用的目标,形成各学科的素养。

单元起始课可采用如下流程:第一步,导入环节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突出学科的工具性特征)。第二步,教师“教”的环节,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展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学科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是怎样写的,要体现学科学习的工具性,即我们平时常讲的要授之以渔)。第三步,学生的“学”,指导学生用前面教师教的方法开展合作学习,也可以叫做群学。第四步,学生的“用”,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独学,让学生自己运用老师教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印证过的可行的方法独立学习。第五步检测,作业与迁移,也可以看作是对整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整理。

具体地说,单元整理课具有下面三个特征:

1、以“单元”教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各学科教学都是按照“单元”来构建的。“单元”的存在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以“整理”为基本的教学活动。这里的“整理”是针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强化、归纳、总结和提升。因为每一课所学的内容往往是零碎的,即时的和具个性的,只有经常地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才会形成为规律、方法和习惯,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3、以“评价、反馈、矫正、补偿”为基本的教学功能。单元整理课的根本功能应该在于“评价”,根据评价的反馈判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则需要进行教学和学习行为的矫正,通过补偿教学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单元整理课大致可经历这样一个流程:第一步交流回顾,理清单元知识点;第二步自主梳理、引领建构、温故知新;第三步重入文本、重点练习;第四步拓展延伸、综合提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学科知识的梳理以及对于学习方法的梳理,老师们不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教学,像单元智慧树形图、矩形图、心形图等等统称为思维导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筛选重点内容,使整堂课乃至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它是在逐渐培养一种思维方式。

以上关于两种课型的具体流程我给出了一些建议,但不是固定的模式。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有规可循。学科不同,但课理相通。老师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一定会创生出更具各自教学特点的学科教学流程。

四、两课型探究如何落地。

第一,今天的探究培训作为开题,101920号分别推出语文数学两学科的两课程探究引领研讨课。

第二,引领课后,本学期我们将分年级、分学科组织两课型探究课。

第三,下学期将通过开展组内研讨课把探究践落实到第一位教师。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一同一次集体备课,重点研究某一单元的起始课学习目标和“教、学、用”三环节,实施策略以及单元整理课的实施策略,做好分工安排,开好组内研究课。研究课呈现方式:

1、同课递进。充分利用我校同年级班多的优势,同一课题,一年级三位教师用各自不同的班连续上三次研究课。

2、同课叠加。同一课题,同一位老师用不同的班连续上两次研究课。

3、同课异构。同一课题,来自不同年级的二人或以上上研究课。通过对比,寻找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和风格。

学校层面的学科教学探究,强调全体教师的全程参与,一次一次地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议课——集体磨课,研究出最佳的课堂结构和流程,不断改进教学,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后,每位教师都要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而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到提升。

今天我们开展的两课型探究,不是首创,有先例,也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请老师们静下心来,以真心做好学科教学的心态认真研磨,创生出具有人个特色的教学风格,实现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学会学习;同时,让每一教师借助教材,都能够教会学生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