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房山良乡“寿因寺”
听说房山良乡梅花庄村原有一座寺院,建于明万历中期,曾名三教寺、十方院,清康熙时重修时改名寿因寺。到那儿才知道这座古寺庙早已没了踪迹,现在,连村子都拆迁了,只剩下二块碑石,二块孤零零地立在荒草地上,还有一块藏立在良乡铁路工区院内的角落里,碑座被碎砖瓦覆盖,仅露出轮廓。此碑为寺僧墓碑,因风化严重,文字模糊并多有缺失,实在读不出文来!从碑文可知,明万历年间,此庙宇碧瓦参差,“殿庑禅室僧廊俻体而微凡丛林中所宜有者无不具”,想必规模不小,否则康熙皇帝也不会“赐御书匾额殿曰花台止水大慈坛曰大悲慈航易院为寺曰寿因”。无奈历史无情,古庙无影,就是这几通碑,是否能久立于此,世事难料!
荒地上的两碑石:
碑石周边的残石件:
一、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碑身素面,没有边框雕饰,阳面额篆:“三教寺碑”,碑座多半在土中,有龙雕饰。阳面文字清晰,阴面无文。
阳碑首:
普查登记文物牌:
无雕框碑身:
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
三教寺碑
良乡三教寺十方院碑记
赐进士弟通议大夫
经筵
日讲官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掌院事西京王图篆
赐进士吏部考功渍吏司员外郎袁宏道撰
赐进士广东道监察御史前中书舍人苏惟森书
庚子八月余以使事过良乡迟三弟中道不至寄居东门外偶同客步小石岗过塔湾村店四十余家墟烟尽
处碧瓦参差路人曰三教寺也遂扣扉良久履声则则从内出一僧面癯而黝发寸余不剪对客语甚健问之
曰江夏僧体空也余因谓荒街绝侣飞埃蔽道马驴丁丁之声穷画夜不绝喧嚣荒恶柰何庵此僧曰余本行
脚老头陀自入燕来画则挟册讲肆夜则墙间树下剪瓜无工何暇圆室忆往岁曾与数开士道出此乡饥渴
困乏风霰交至乃至求一盂饭不得求一椽暂止亦不得饥疮内逼寒鬼外虐酸苦之际此颠勃发僧自是乞
得一笠地编茶棚半间以待十方衲子七八年间赖诸侍中大檀之力遂成精蓝北参南询之侣至者如归官
邮之使络绎于门汤茶之供无宁晷辘辘之声从鸣鸡达丙夜不休此山僧藉手诸檀信之惠以了行脚一念
者也地之喧寂不暇计也余周视殿庑禅室僧廊俻体而微凡丛林中所宜有者无不具因叹日贤哉僧也使
天下之为僧者皆台汝天下之为儒与道士者皆如汝郡邑之中刹宇相望贮廪以待饥空室以伺往来仁让
相光宝富相助何至使凶年有沟壑之民有司持筹展转不及也今道士之纤啬不足论余儒者也一钱不与
文曰俭德但惧伤惠不恤伤忍怀市井锥刀之心背先圣立人之教沟中之瘠宁复挂念嗟乎余之媿汝多矣
体空名直圆檀信名例书碑阴不具载
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吉旦

碑阴:

看不出有字!

碑阴有文:像是记的功德事
文林郎知良乡县事李庭梧
景皇支佥事御马监太监张
其
文林郎知良乡县事右裁周洪才
钦差守备涿州等处地方都指挥李时华……
…………
开山第代住持景圆待如秀
孙性添
碑座方形,多半入土:
二、重修寿因寺碑:碑阳额篆:“敕建寿因寺碑”。碑身、碑座均有龙饰浮雕,阳面字迹还可读,阴面似乎无字。
普查登记牌:

阳面碑首:
敕建寿因寺碑

碑座精雕腾龙

碑座侧面:

碑文可读:
重修寿因寺碑记
国家之道化成河海清晏
皇帝于万几余闲时巡
畿甸所以修武事省耕敛所无逸也道路经过遇招提洞府间亦流览憩息或命修造锡名悬额以为民祈福凡大小丛
林得邀
宸翰遇万众观瞻远近辐辏坛场香火为之益胜良乡县北古十方院肇自明时历有年所栋宇倾颓丹青漫涣庚子春随
驾过此捐资重修为
皇帝祝厘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三月朔落成蒙
赐御书匾额殿曰花台止水大慈坛曰大悲慈航易院为寺曰寿因
天章璀璨凤舞龙飞佛日增辉宗风丕振于以祝
皇图这巩固绵
圣历于万年广祗树之福因登斯民于仁寿者庶其有助钦是为记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夏六月朔日
皇十六子允禄奉
皇十六子之章
万安
敕谨书

碑阴面:

碑阴首:标准常见的清代盘龙碑雕,额面看不到字。

碑阴身面:像是大理石料,也看不出字迹:
三、工区院内静公铭记碑:由于无法拍,也不好妄言。
两碑北边的工区:
静公铭记碑藏身处:

勉强拍的碑首:大概是阴碑首

高举相机拍到的碑身:可能也是阴面。

只有这普查登记牌还算拍的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