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历史悠久的普度寺

标签:
佛学 |
分类: 通州景观古迹风光 |
通州普度寺(三士庙)
前言:我那天去通州次渠,寻找我在《北京寺庙网》中看到的“宝光寺”,遭遇到我寻拜访古迹旅途中最大的失望!明明《北京寺庙网》网上有名,但我在“次渠”那地方找了双找,请问了好多人,没人知道。最后进到还是农村的土路上,遇到了一对老年夫妇,这俩位年近八旬,告诉我那宝光寺,早就没了,原本还剩下一座山门,在五七年公社化时,也拆除了。最后只剩下一口大钟,让通州博物馆拉走了。在这这俩位老人家的指引下,我找到了“宝光寺”原来呆的地方,但是在那高低不平的地面上,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只是有一片树。弄得我十分沮丧。那老人又跟我说,陆辛庄的“三士庙”现在建的不错,让我到那看看。于是我便找了时间,去了一趟“三士庙”。
地址:
通州区张家湾镇陆辛庄
级别:1984年即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积:1680平方米,
历史:始建于何时?应是明初。清道光十五年曾重修过。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是当时的乡政府的住所,后来又改成了小学校。2002年,开始对寺院进行了整体恢复和重建,2004年完工。2008年“怡僧法师”进住此寺,任住持。2011年9月启动。东城区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近5000平方米,彻底腾退古庙文物物件,进行全面修缮。
格局:普度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门口是村里的文化广场,广场前,耸立着高大的牌楼,上书三三士庙。广场北端是山门,三洞,中门门楣上书普渡寺。庙东有一片大水塘,是辽代“延芳淀”遗迹。
内容特色:这里原是历史悠久的道院,过去村里的百姓称之为“三士庙”。重建的普度寺,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慈航普渡,是观音道场因此取名“普渡寺”。 “普渡寺”曾经是通州区现存最大的庙宇,庙墙高厚。主要建筑:山门一间,侧门各一间;一进院:天王殿三间,供弥佗佛,两侧供有十八罗汉,侧门各一间。天王殿前,西有古松,东有古槐,古槐前栽有一小棵罕见的菩提树,虽已入冬,但依然枝叶碧绿、繁茂;天王殿前后通达,后殿供“执杵韦驮”;二进院:圆通殿三间,供的是观士音三世像,两边各有侧门一间,殿顶与山门相同;建有东西配殿三间,西配殿,为伽蓝殿,供奉关羽;东配殿为禅房;三进院:建有三间二层小楼,高十多米,楼梯铜制扶栏。一层为玉皇殿,供的是玉皇大帝,楼上原供真武,现在成了藏经阁,实际上成了杂货间。有东西耳房两间,像是出家人的卧室。其西配殿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东配殿没有名匾,且上着锁。小楼前建有礼塔—— “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大阿罗汉舍利塔”,高8.9米的阿育王式塔形,铜质,3米建方。在该塔的地宫中将装藏部分《佛法精钢大藏经》,包括《楞严经》、《大宝积经》、《佛说佛名经》、《达摩祖师论集》、《六祖坛经》等近千块。据说,来“普度寺”烧香拜佛的人都要绕这“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大阿罗汉舍利塔”,最少三圈,绕的圈越多,求愿越灵。
庙内正殿后原有两株古青杨树,胸径1米余,高20余米,高大挺拔树冠高大,枝叶碧绿茂盛,数里之外即可望见,好似本庙标志,闻名遐迩,可惜“文革”间惨遭砍伐!
这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庙宇,干净、整洁,又庄严肃穆,那位主持也平人,谈吐不俗,我十分钦佩。只是这庙殿里的佛是绝对禁止拍照。
交通:乘运102到公主坟南换57到大北窑东,换801到潞关村,下车走1800米路北。
宝光寺原来好像就在那块空地上:
陆辛庄村委会:
陆辛庄村委会对面的牛:
普度寺内的各大殿:“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大阿罗汉舍利塔”:
北方非常罕见的菩提树,这是“普度寺”主持从小苗辛辛苦苦养了三年,才长成这样!
庙东的“延芳淀”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