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梁启超故居观感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旅游 |
陈雪峰
最近,抽空到江门一趟旅游,原本只想玩玩网购火车票和坐趟城际轻轨,顺便看看陈白沙故居,却无意撞到梁启超故居,真是感慨多多。
我是在广州南站坐上轻轨动车的,只花一小时,就到江门轻轨站。下动车后,转了一趟公车,专门寻到陈白沙故居(明代大儒陈献章,已辟为江门博物馆)。到了馆前,才哑然失笑,发现自己错了。时值周一,大门紧闭,只剩下一座古牌坊可以参观,只得胡乱拍了几张相,算是半圆了参观陈白沙故居的梦想。
之后发现路边有一路车可直接到新会梁启超故居,倍感意外。恰好公车到了,想也不想,我猛地冲上去,坐上了车——只花四元车费。
我对梁启超这位近代维新巨子、学术大师的敬仰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自小时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梁氏的名字就深深印在脑海中。我一直认为梁氏是一百年来中国最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书也读了不少,举凡《变法通议》、《新民丛说》、《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都看过。
汽车从江门市内出发,驶经过新会市区,终于在茶坑村停止。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大名鼎鼎的任公先生的诞生地、早年生活地。
梁启超周围环境一般,村民看起来质朴。从公路边到梁启超故居,要经历一大段路,两边种了高大的南洋棕榈树种。梁启超故居之前,却开辟为广场,设有大池塘了。
时值周一,故居没有多少人。故居的门前,有梁启超故居的介绍:几个游客在池边观鱼儿戏水,环境静悄悄的。游客们只是嘻嘻哈哈,这些人少有历史沧桑感。他们来到这里,只想看看建筑物的样子。而梁启超雕像直立,他的眼光稍微朝下,似乎正在思考着。
梁启超故居看来陈旧,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房屋虽小,看来却有点复杂,这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四百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门、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
此前,曾到广东开平一次,看过不少碉楼,这些楼特点是不伦不类,建筑多元化。梁启超故居似乎带有这样的特点。江门下辖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和新会,华侨众多,受外国影响,建筑物往往中西结合,别具一格。
四岁:《四子书》、《诗经》。五岁:《中国略史》、《五经》。十岁:《书目答问》。十一岁:《唐诗》、《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十四岁:《皇清经解》、《四库提要》、《二十二子》、《百子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四史》、《粤雅堂丛书》。
这张书目份量实在太重。不要说今天的文科本科生,甚至连研究生都不一定认真读过上述书目。你问一位大学文科生,是否读过《张之洞书目答问》,他的回答一般是没有看过,甚至连《张之洞书目答问》是如何书竟也不知。梁启超的功底,实在受益一批经典读物。自清末至民初,旧式读书人的功底深厚,于兹可见。
梁启超后来师从康为有,在广州长兴里的万木草堂读书。学科包括文学之学、经世之学、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等。仅以义理之学为例,就包括孔学、佛学、周秦诸子学、宋明理学和泰西哲学。以年纪论,此时的梁启超,年龄约只相当现在的中学生。但他打下的学问功底,远远超过现在的中学生了。
说到此,再想现在的中学生,很多人为了所谓高考、中考,背了很多所谓知识,但这些知识到底是什么来的?以本人为例,小学至高中,学了大量数学知识,到头来几乎只用于在菜市场计算几斤菜多少钱。很多数学知识都用不着,也浪费了。记得当年读研,还有一门所谓的“政治课”,至今想来苦笑。并非是今人智力不如古人,而是古人所受训练,一开始就切入大道和学问了。
梁启超的成长原因一点也不神秘。这几年来,国学教育重新兴起,也是因为今天教育的浅薄引起。但要恢复清末民国的经典教育,已经极不易了。
最后,笔者还想指出一点,新会作为江门五邑之一,历来是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梁启超固然传统学问积累深厚,但新会和开平一样,华侨众多,受外来文化影响大,梁启超后来提倡维新,学习西方,恐怕和家乡环境不无关系。梁启超后来在广州万木草堂博览群书,其中就包括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以及英国人傅兰雅创办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
http://s8/mw690/005CtfMHgy6P4bV103B87&690
http://s3/mw690/005CtfMHgy6P4c05IYO42&690
http://s1/mw690/005CtfMHgy6P4c3BJIs80&690
http://s11/mw690/005CtfMHgy6P4c8azREba&690
http://s2/mw690/005CtfMHgy6P4cdyYRHb1&690
http://s16/mw690/005CtfMHgy6P4ch2OrZ8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