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瞻礼泉州承天寺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佛教 |
瞻礼泉州承天寺
文/图 陈雪峰
承天寺,是闽南名城泉州的三大名刹之一,位于闹市区。刚看完开元寺,为其规模宏大、规制严谨而折服。承天寺又如何呢?是不是和开元寺一样恢宏?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近承天寺,发现它是在一条不大的街道上,是市井中的佛寺了。
入寺通道:碑文叙述的历史
到了承天寺门口,我不由哑然失笑,原来寺门是小得可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色。寺门一侧,书有“承天禅寺”的石碑立在一角。寺门外还有对联一副“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落款是“沙门一音”。这可能是弘一法师的手迹了。承天寺门口有一木牌,其文如下:
泉州三大丛林之一。建于五代,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别野,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素有“闽南佛刹”之誉。历代高僧辈出,弘一法师曾住寺讲经弘法,寺内有闽国铸钱遗址、石经幢等重要文物和台湾土城承天禅寺捐建的广钦佛教图书馆。
通道之首还有一碑文《敕建月台承一禅林胜境全图》,碑文刻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仲秋。此图的上方还有文字说明:“承天寺古名月台寺,始建于唐,当时兴盛得道者多,盖泉南之大丛林也。由唐至宋,回禄三次,景德四年,敕赐名曰承天禅寺,祝圣道场。寺有十奇,田地有千顷,住僧千七余。”据此看,承天寺在历史上的规模是很大的。
通道一块碑文镶在墙上,载有:“五代闽国王王延曦铸钱遗址,一九七四年在此地出土成批”永隆通宝“陶钱范”。
通道之上还有另一碑文,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所立,上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泉州特支所在地及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证明在民国时期,承天寺是革命据点之一。佛寺成为工农革命机关所在地,这是一般人所意料不到的。
通道还有一块碑文,讲述的却是寺在“文革”中的厄运:“公元一九六六年际劫,钟鼓毁弃,经幢委地,几无完者,释宏船自星洲还梓,因发愿重兴。”“几无完者”适足说明承天寺在“文革”期间几乎全被破坏,以上碑文提及,“中轴线之大雄弥勒文殊天王诸殿、法堂、钟鼓二楼、从墟鼎建,两廊、禅堂、香积、山堂次第一新。”如此看来,承天寺的重建力度很大。
建制恢宏:按中轴线的布局
入寺通道的最后,就是承天寺的真正入门处。承天寺严格按照传统佛寺的中轴线排列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和藏经阁,以下依次叙述之。
天王殿:入门处悬有三块匾额,分别书有“弘法利生”、“古刹重光”和“德范良印”。踏入天王殿内,抬头就可望见“敕封月台承天禅寺”,这是一块年代久远的匾额,为皇帝所赐。天王殿只是供奉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弥勒殿:一般佛寺中的四大天王、弥勒坐佛和韦陀菩萨集中于一殿。而承天寺的弥勒坐佛和韦陀菩萨却和四大天王分开,并出现于弥勒殿中。天王殿和弥勒殿完全是不同的两座殿,并且有相当距离。此种情况,适足证明承天寺的规模之宏大。弥勒殿中有一悬匾,上书“月台生辉”。
法堂:位于大殿之后,仍是一座传统建筑。门口高悬“法堂”匾额。另有“作狮子吼”、“丕振宗风”、“绍隆佛种”、“西方圣人”、“方正圆和”、“月台春煦”、“法云慧日”等横匾。殿中的弥陀佛像手臂低垂,十分奇特,而佛像两侧有楹联:“金臂低垂面值深慈休错过,莲台遥接命终正念要分明”。
文殊院:法堂之后,是一宋石经幢。这是该寺的镇寺之宝。这根石经幢屹立多年,在“文革”中没有受到破坏,算是难得。位于石经幢之后、朝对法堂后面的是文殊院。院的入口处悬有“鹦山狮吼”的匾额。文殊院中空荡荡的,没有丝毫特色。殿中只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的塑像。
沿中轴线排列的是两廊:其中有不少佛教壁画,惟妙惟肖。十八罗汉塑像同样出现在廊中。寺中楹联在所不少,读来文句优美,朗朗上口,试举例:
其一:“宝杵四万八千斛护持诸佛共成正觉;比丘二百五十戒都摄六根令入涅槃。”
其二:“金绳开觉路灯燃闽海众生共证菩提,宝筏济迷津寺启承天三界同沾法雨。”
大悲殿:蜘蛛结网的设计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在多角形高台上,主殿呈现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
观音菩萨在汉地是极受欢迎的大菩萨,所谓“大愿普弘朗澈月轮昭彼岸,悲田广种圆澄觉海泛慈舟”。正是因为观音神通广大,在汉地形成多种观音造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殿内佛龛中,南面供奉着明代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北面供奉着铜铸十一面四十八手观音。东西两侧供奉着立姿如意观音、净水观音。
有道是“广开甘露门能救世间苦,安隐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和石经幢一样,是承天寺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悲殿附近有另一建筑,第一层是宏船和尚纪念堂,第二层是会泉长老塔院。关于宏船法师,寺中有其传略:
宏船长老为闽南高僧会泉之高足,生于一九零七年,农历九月初三日,原籍福建晋江霞福村朱氏独丁。幼年其父即礼聘家塾为之授学。十岁时因母丧,遂萌感人生多苦,世态无常。十三岁时常赴庆莲寺诵念楞严咒,并因观看傀儡剧《目连救母》深受感动,遂发心出家。
以上记叙是关于一位高僧在少年出家的传略。但从成长环境看,包括晋江在内的泉州是佛教极盛的地方,近代佛教高僧弘一、圆瑛、太虚都在福建呆过相当长时间,影响福建佛教深远。宏船长老出家自有其环境。而宏船长老后来皈依会泉,到海外传法,以及重修承天寺,这是后话了。
大悲殿和宏船和尚纪念堂之附近,寺中文物在所在不少,还有龙藏井、梅花石、弘一法师化身处碑文(饶宗颐题字)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檀越王公祠:佛寺出现的祠堂
承天寺中,还有一座檀越王公祠。这是祭祀从前的闽王的。祠堂出现,本不足奇,但祠堂设于寺中,就较少了,这和王氏对佛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内容。檀越王公祠祀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唐末农民起义,王氏率义军入闽,克泉州而据闽五州,建立闽国,五审知晋封闽王。三王治闽四十年(885—925),广施德政,惠及宋元。祠中有一联这样写着:“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太原在今天山西,固始在今天河南,从该联看,当年王氏兄弟所率军队,主要来自中原地区。
所谓“广诤大孝全亲命,武治文风得众心”。王氏兄弟的治闽政绩和对佛教贡献,受到后来史家的一致肯定。正是因为三王昆仲有德有民,后人先后设祠祭祀,明嘉靖万历年间,闽王二十三世孙璐霞沟王寰出资择地建祖祠于此,一九九九年王氏裔孙再次捐资重建。“开闽三王祠”成为泉州名祠之一。
王公祠的主祠坐北朝南,二建三开间,悬山顶燕尾脊,穿斗式砖木结构。建筑有护厝、回向、画廊等。
檀越王公祠的附近,还有一座地藏殿,殿中正中立有地藏菩萨的造像,之上悬有“光孝寺”匾额,两侧还有楹联“掌上明珠光满大千世界,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得知地藏菩萨怀有“地狱不空,我不地狱”的极大宏愿。此联正是地藏菩萨大悲大愿的精神体现。
地藏殿后,还有一座功德祠,里面供奉众多信士神位。
终于,在承天寺中走了三小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就在出寺时,却不经意间发现印光法师的法语:“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在承天寺中,不时发现弥陀佛的造像,有佛与否,当在念中。
正是:“苦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http://s1/mw690/005CtfMHgy6P33Vfd8A40&690
http://s8/mw690/005CtfMHgy6P3425q7Bf7&690
http://s16/mw690/005CtfMHgy6P346Rouj2f&690
http://s13/mw690/005CtfMHgy6P34cgTU06c&690
http://s9/mw690/005CtfMHgy6P34hE4AM88&690
http://s2/mw690/005CtfMHgy6P34nhQIN51&690
http://s4/mw690/005CtfMHgy6P34sM5px43&690
http://s11/mw690/005CtfMHgy6P34y8PfI3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