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
(2022-10-08 14:29:56)
标签:
教育 |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读后感
学生需要成长,教师更需要成长。本以为结束几十年学业生涯之后可以不用那么努力学习了,但这样的老本可能只够让我啃个几年,几年后发现自己的知识好贫瘠,忙碌的工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却没有活水源头涌进我的生命里,生命里没有新鲜的血液。读了王老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意指一成不变地努力就可以成功,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呢?成了很多人不愿意额外付出的理由。于是,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师越来越多,选择随波逐流、顺其自然的老师慢慢成了主流。在某些时候,持续的按部就班、不懈的循环往复也许可以成就卓越,但需要漫长的时日和超出正常生活需求的等待。所以在不计成本的自然时空里,水滴石穿是一种美好和浪漫,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只是一种制造抚慰但并不实用的精神饰品。作者让我们做一个会成长的教师,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愿意成长,其次要懂得成长的策略和路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五项攻略,分别是理想、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作者用了很多有力的例子来说理,字字见血,句句在理,可以看出作者的实践、阅历、内心素养是经历过岁月沉淀的。
唐太宗贞观年间,被玄奘大师选中西天取经的那匹马和磨坊的驴子朋友相比,有着丰富的见闻: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苍茫的森林,神奇的国度......作者用这个寓言故事说服我们教师要有理想。理想是灯塔,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
作者用“人们对扁鹊三兄弟的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要坚持专业实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
阅读,就是一段漫长而缓慢的积淀过程,就像是盘龙古道上那600多个弯,在关键时候,阅读可以带我们突破巨大的落差,直抵成功的顶峰。作者这段对阅读的解说壮美而有力量,给人醍醐灌顶。
作者用“二八法则”启迪教师,工作的内容、体量和时间消耗都是相近的,之所以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平平无奇,很多时候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而对于教师,专业写作就是这一小部分因素,我们需要认真去做,这样才能成为经验成果的收获者,才有机会走向卓越。
最后“鲁班受到蝗虫牙齿的启发发明了锯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解决困惑突破瓶颈需要我们进行专业研究。专业研究还可以不断垫高教师的思考,让理念与视野一步步走向高处。
五项攻略为教师成长铺好了道路,这就像是西天取经一样的一条艰难重重的道路,不可能每位教师都能取得真经,但至少能帮助我们走得更高更远,让我们欣赏到更多的风景。虽说壮志凌云几分酬,但愿我们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