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2022-04-12 09:43:26)

   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29日下午1时30分,我们游玩司马迁祠便直接前往党家村游览。

韩城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9公里,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该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泌水河谷之中,村寨合一,背风向阳,纤尘不染,符合“风水”,遵循“礼制”。主要有党、贾两族,全村430户人家,1600余人,建村距今约690年历史,是我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20016月25日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列入全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古村落,201612月荣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有古民居四合院123院,321座,完整率达83.4%。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寓意深刻。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该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乃至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布局遵循“礼制”,下村上寨,村寨相连。

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漫步党家村,你会发现每家四合院大门都是“走马楼”

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韩城党家村 

高大气派,装饰十分讲究。大门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壁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的作用,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此外,村中有一座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可俯瞰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村北有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周长19.5米,因供奉文曲星得名。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考中举人进士5考中秀才44,几乎半数家户都有功名之人。

党家村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四合院民居,还有保存完整的塔、暗道、古井、祠堂、私塾、看家楼、贞节牌18处古建罗列其间,以及祖谱、村史。该村依地形地貌而建,主巷、次巷、端巷等水路流向合理,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共建有巷道14条,其中村中巷道11条,寨子巷道3条。村中巷道纵横贯通,主次分明,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全部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避匪患,村中富户集资购地,在村东北塬头修筑寨堡,寨门洞额石刻“泌阳堡”三字,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中外专家“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宝”。

党家村民居建筑典雅精致,富含人文气息,建筑与文化达到完美融合。砖雕、石雕、木雕“三雕”俱全,交相辉映,堪称艺术瑰宝。家训刻于青砖,门额题字高悬街巷,书法精湛,使人于流连忘返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回味中家训的哲理已入心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