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国药:推动中医中药走向全球

全球老龄化趋势带来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机遇;保健品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选消费品过渡;治未病推动中医中药的需求上升。北京同仁堂拥有188年宫廷御用药房美名,340多年的老字号传统中医中药企业拥有绝对的品牌优势;抓住保健品旺盛需求的机遇,扩大产品线、完善产业链。
一、中医保健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1.1、全球人口老龄化还在继续
在二十世纪里,人口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寿命从1950年延长了20年,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人口结构方面的这一长足进展以及21世纪上半叶人口的迅速增长意味着60岁以上人口将从2000年的6亿增长到2050年的将近20亿,全球老年人口所占比率将从1998年的10%增加到2025年的15%。截止到2012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2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分别经历了一轮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过程,日本从1970-1984年,4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4%上升至31%,韩国从1970年到1988年,4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4.5%上升至19%。同时期,日本韩国的医药保健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从7%分别攀升至11%和12%左右,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对医药保健品的增长拉动非常明显。
我国的老龄化是全世界瞩目的社会特征。截至201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低于5%,比人口死亡率7%还低两个百分点,老龄化人群占比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亿,已经占到总人口数的14.9%,可以预见,人口老龄化在中国未来40年内将呈现加速趋势,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率将达到30%。
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药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老龄人口疾病发病率高,且以重病,慢性病为主,老龄化比例的提高使得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外的统计数字表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新生儿和老年人是对药品需求量比较大的两类人群,而青壮年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尤其是5-15 岁的青少年,对医药的消费量最低。
治未病,老龄人口由于器官老化、免疫力低下,对身体微循环改善有强烈的需求。中医作为传统的医疗手段,在治未病的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亚洲国家长期受中国的影响,中医中药的需求旺盛。尤其是近年来西药的副作用的传播,亚洲国家的优秀制药企业的中药产品对中国的中药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需求的旺盛需求,给中国传统的百年中药老字号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中药产品、保健产品、日化产品等在逐步获取竞争优势。
1.2、财富增长带来消费升级------保健品消费时代
从过去十年国内行业发展来看,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0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400美元。从国际惯例来看,当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8000美元的跃升阶段中,消费者在保健品消费形态方面将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保健品在消费属性上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须消费品转变,行业进入一轮快速成长的周期。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的保健品行业都经过类似的高增长阶段。最近的例子就是03-10年的巴西,人均GDP从3118美元攀升至10957美元的过程中,巴西保健品行业经历了一轮行业CAGR达22%的高速增长阶段,行业总量从03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8亿美元。
从全球人均GDP情况来看,除美国、日本等国的保健品消费早就进入必需消费品阶段,中国、印尼、泰国、越南及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几年均将迎来新一轮保健品快速发展期。
保健品可以划分为中草药、传统滋补类保健品和营养补充剂,中草药、传统滋补类保健品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中医配方为依据,用药食同源的中草药或动物提取物作为主要补充原料,如同仁堂阿胶、灵芝孢子粉等。按欧睿报告所述,二零零七年至二零一一年间,保健品是中药出口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出口额达206,100,000美元,占中药产品总出口额约17.1%,较二零一零年增加约115.0%,自二零零七年起计年复合增长率18.3%。预测未来保健品出口额会较二零一一年度上升逾倍,达到约512,900,000美元,自二零一二年起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
http://mmbiz.qpic.cn/mmbiz/TvFBicAOCiacgbA3fXMb5hffwPJQAk2AeUCCXyUcOuYaSvqD2h3pQCuqW5sQ5iblyhzVON3aDlIVF2EhLTmN2nDdg/01.3、中医作为补充和替代疗法之一在海外兴起
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民众对化学药品引起副作用的疑虑和大量公开健康资讯教育,补充与替代(CAM)医学在全球兴起。传统医学个性化诊断方式,使得即使现代医学认为相同的疾病可能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容易获得更高的患者认同度。此外,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被认为具有解决现代医学无法有效治癒疾病之潜力,如各种慢性疾病、亚健康等。针灸为全球广泛接受的替代与补充疗法,全球至少已有78个国家准许对症疗法医师给予病患适度的针灸治疗来减缓病情,欧洲地区估计至少有1500名针灸师(包括对症疗法医师再接受针灸训练)、美国有1200名具执照的针灸师、亚洲则约有5万名。http://mmbiz.qpic.cn/mmbiz/TvFBicAOCiacgbA3fXMb5hffwPJQAk2AeUeBvSibHamdhzygmNqXviaBYwEQtRoKbpcA9nsQCF1s9gJ5WNEtABU1icQ/0
近年来中药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量亦因其认受性提升而增加,中药产品的外销将在可见将来持续升势,估计至二零一六年将升至约2,425,500,000美元,由二零一一年起计年複合增长率约达15.1%。
二、同仁堂国药推动中医中药走向全球
2.1、同仁堂集团概要
北京同仁堂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第一老字号,其品牌价值和品牌认知度是其他任何品牌无法比拟。同仁堂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中药行业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自雍正元年(1723 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目前,同仁堂集团业务涵盖了中药材种植和贸易,中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医疗服务等五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制药业、商业零售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的布局。同仁堂集团形成了六大二级集团,两个储备单位,三个院共同发展的深厚和完整的企业集团架构。拥有北京同仁堂(600085.CH)、同仁堂科技(1666.HK)和同仁堂国药(8138.HK)三家上市公司。
2.2、同仁堂国药是北京同仁堂全球化扩张的载体
同仁堂国药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香港,是同仁堂科技的控股子公司,2013年5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股份直接持股比例分别为38.38%和33.91%。同仁堂国药定位为集团的海外发展平台,在香港、澳门及非中国市场经营中药产品的生产、批发及零售业务。截止至2014年一季度末,公司已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门、韩国、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柬埔寨、文莱、迪拜、波兰、英国十四个国家及地区开设销售业务,香港及海外零售网络增至42家。全球生产基地的布局也将从香港向亚洲其他地区、国家、欧洲、北美洲等区域扩张。生产——销售本土化,只有“北京同仁堂”的金子招牌才可以实现。
公司近年收入增长迅猛,营业收入由11年的1.97亿港元增长至13年的6.14亿港元,净利润由6000万港元增长至2.2亿港元,14年一季度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31%和79%。
公司御用药房的美誉,给公司产品赋予了较高的品牌溢价。2014年一季度毛利率72%,净利率41%,较2013年有明显上升。http://mmbiz.qpic.cn/mmbiz/TvFBicAOCiacgbA3fXMb5hffwPJQAk2AeUQLYoReO7s89hvQzqFt0Jeh4NfLBK6YcliaC1vWuqg0vmibsvH4lCQTIg/02.2.1安宫牛黄丸稳定增长
安宫牛黄丸作为公司海外扩张的重要产品之一。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同仁堂十大王牌之一,处方中含有牛黄、天然麝香等名贵药材。天然麝香2005 年起实行定点保管制度,每年的使用配额由国家林业总局规定。
财富收入的增长,治未病的理念逐步为老龄人口的接受,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推动客户需求量的快速上升。近年,随著销售渠道的扩张,安宫牛黄丸在香港、澳门已经具有稳固的地位,同时,海外的需求也开始上升。
2.2.2灵芝孢子粉快速增长
灵芝孢子粉具有扶正固本、增强免疫的功效。同仁堂国药抓住保健品行业发展机遇,2008 年开始生产销售,当年实现收入1200 万港币,至2011 年、2012 年收入分别达到0.76亿和1.08 亿港币,其中大陆销售占比约为94%。由于分拆上市,自12 年11月同仁堂国药一度终止灵芝孢子粉在大陆市场销售,但13年10月已经通过于母集团签订分销框架协议恢复销售,并且销售情况超预期,公司已经于14年5月7日通过特别股东大会上调关联交易上限至14/15/16年的1.85亿港币/2.2亿港币/2.6亿港币,原来14/15年分别为1.1和1.5亿港币。
http://mmbiz.qpic.cn/mmbiz/TvFBicAOCiacgbA3fXMb5hffwPJQAk2AeUSdZ6hvd0Xt26LcJS8oeFKxerx4S5gSqc6QUHNFcmaJChWj5FmbVFWA/02.2.3、同仁堂国药未来发展展望
一、扩张保健品品种,本土化生产、销售。利用台湾、韩国等本地优势资源,开发系列食用保健产品。同仁堂在台湾充分利用本地养生食品加工优势,积极研发和生产同仁堂品牌的系列养生保健食品,并逐步在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销售。
二、收购种植基地,完善原料供应。为了确保产品高质量,公司从原料供应的源头入手,不排除收购适合欧美标准的饮片供应基地。
三、欧美本土化生产,突破准入壁垒。为了打破中药材产品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瓶颈,通过在欧美、大洋洲等地寻求和同仁堂具有相同发展目标和理念的本地公司,考虑收购兼并,建立本土生产基地,实现公司产品在欧美主流市场的突破。
四、推动产品线延伸,开办中高端养生中心。 “治未病”的需求带来医疗服务机遇。同仁堂国药以香港为试点,开设养生保健中心,并逐步延伸至亚洲及欧美主流市场。在海外打造一个定位于中高端人群的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五、发挥前店后医的传统优势,收购香港中医服务网络,完善公司产业链发展。同仁堂国药和福明堂连锁中医药中心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中医服务诊疗中心。逐步把这种发展模式向海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