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标签:
佛学教育情感时评育儿 |
心有山海 静而不争
活在这个社会,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好像从成年那一刻起,生活的节奏就显得特别紧凑,因为我们要忙于工作和生活,因为只有这样,只有不断努力打拼,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更何况,年轻的时候不去拼一拼,等到了一定年纪,看着身边人都成家立业时,想必心中一定十分难受。可到了中年阶段,回看自己这些年,挺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我们或许在忙于打拼时,而忽略了好好爱自己,忽略了这一路走来的风景,给自己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可不少人到了中年,有了自己安稳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之后,那些年轻时憧憬的生活实现了,反而会觉得茫然,前半生虽然艰辛,但是在很多人看来日子很充实,可一旦停下奋斗的脚步,也会让人一下子怅然若失。
想必不少中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我拥有了更多,反而并不会觉得很快乐?“其实,大多数的烦恼都是自找的。一个人最美的样子: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得不到的,不是遗憾。香港才子蔡澜去到非洲的一个山寨里,土女用烧鸡招待他。蔡澜问,你吃过鱼吗?土女反问什么是鱼。蔡澜用纸画出鱼的样子给她看,说没有吃过鱼是一种遗憾。土女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吃鱼,不遗憾。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无法触及,但从未有过必须拥有的执念。正如夜空中的繁星十分璀璨,我们远远观看就好,没必要非得摘下来,也没法摘。
一个老头在湖里钓鱼,钓上来的都是数量不多的小鱼。一个年轻人指着湖面的另一端,告诉他,那里的鱼又大又多。老头说,我只是在给自己准备一顿午餐,这些鱼足够了。
俗话说,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生需要的实在不多,而很多人想要的太多。争名夺利,觊觎算计,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满足之后,又新生出更大的欲望。满足不了,就沮丧失落,满腹遗憾。
随心而活,随遇而安。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跟命运纠结,不与生活纠缠,不和他人缠斗。该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不该是自己的,争也没有用。得失随缘,顺其自然。
守不住的,不必惋惜。佛说,人生八苦,其中一苦,就是放不下。有些人,注定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有些事,过去了就放下,不应该在生命里轮回。有些东西,抓不住,不勉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那些守不住的,就要放下。纵有百般不愿,千般不舍,也要消除心中的占有欲。如果你的实力和想要的东西不匹配时,占有,反倒是一场灾难。
三国时的孙坚,参加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带兵进入洛阳的时候,在废井中打捞出传国玉玺。这是皇帝合法身份的象征。孙坚如获至宝,视为生命。然而,孙坚当时的实力,根本承受不起这颗玉玺。
盟主袁绍多次索要,无数诸侯觊觎,孙坚处境艰难,进退维谷,最终被荆州刘表所杀。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果断把玉玺献给袁术,从而借得三千军马,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奠定了东吴帝国的版图。
而获得玉玺的袁术,自以为天命所归,擅称皇帝,结果被曹操消灭。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身实力的附属品。那些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东西,是守不住的。学会放下,任它去,不必惋惜。
心有山海,静而不争。《红楼梦》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就算你坐拥金山银山,富贵鼎盛,结局也不过成为“土馒头”下的一堆朽骨。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在洒脱地过完这一生。正如杨绛所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
世间最曼妙的风景,不是在喧嚣中舞蹈,更不是在名利场缠斗不休,而是按照心灵的方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活得淡定而从容。
给心灵一片山海,盛放最壮阔的风景。格局变大了,心态豁达了,灵魂饱满了,就心有静气,不会为微名浮利而烦恼,不会为烂人烂事而愠怒,不会为任何可能让自己不痛快的事纠缠。安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做好想做和该做的事,守现世安稳,度岁月如歌。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拥有一颗淡定、笃静的心,所见皆风景,所遇皆随缘。始终波澜不惊,气定神闲。
放下自己的念想,把物质世界通通去除,把自己的身体念想通通放下,放下的也是执念,这时便能看到未曾看到的一状态,这便是修行。
人生是一场充满苦难的修行,实属不易。想要通透过好此生,就得好好修炼自我,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淡定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