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标签:
佛学教育情感时评收藏 |
人生本过客 何必千千结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拥有和外在的成功。我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和更广的名声。然而,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时,我们发现它们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和满足感。
相反,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和空虚。这种追求外在的满足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当我们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去之后,便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开始意识到,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接纳。
有人曾说:“等你熬到心中无爱无恨,无他人的时候,就是重生。过程虽然很痛苦,到时候你就会发现,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这就是人生过程,从一个懵懂无知、来到这个世界,到经历过后的看开悟透的“全知”,再从“全知”迈进无知的时候,就真正的修成了正果,一生的结局便得到了圆满。
这里的失去,并不是除了肉身,其他的一无所有,而是身边的人和事,再也入不了心,这样反而一身轻松。人生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呢?那种无能为力感,要受怎样的煎熬,才能慢慢的顺其自然呢?
其中的苦涩和心中的不甘,都曾经无数次的拷打着自己那份孤独和无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那种心力绞粹感,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便开始慢慢地与自己和解,绝处逢生的出路,便是顺其自然。
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评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过去的错误,不再依赖外界的肯定和赞许,才能找到自由和内心的安宁。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它需要我们学会放下对他人的恨和仇恨,学会宽容和包容。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它却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只有当我们不再让情绪和欲望左右自己的行为,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我们不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是从内心寻找快乐和满足。我们开始珍惜当下,享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不再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专注于内在的修行和成长。当我们放下对物质和外在世界的执着时,我们才能体会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这并不是消极,而是看透了人性,看淡了生死,不再渴望爱与被爱,不争不抢,开始接受一切随缘。其实,我们所拼命追求的东西,看似原本该属于自己,其实你从来未曾拥有过。
就像雾中看花,当你执着想要的东西,不顾一切的去想要得到它,却不曾想,它已经无形地给自己戴上了层层枷锁。之后便在各种纠结和在闷中,茫然不知所措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当你真正绝望时,你会无爱无恨,无他人。只有经历浴火重生,无畏无惧,逆风翻盘,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盏明灯。
庄子有言“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意思是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好不容易来人间一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过是来做旅客的,都是一场梦般的体验过程而已。
在这里,我们所有的悲欣交集,都会汇成晶莹剔透的露珠,看着它,你会无所受、受诸受。其实,人没有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就不会有大彻大悟。
当机遇真的来临,不是那个金刚钻,都能揽瓷器活,若没有过硬的本领,机遇于我们而言,反而会成为催命符。
“临事慌乱者,难熬出头。”《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中记载,临大事要有静气,方能出头。换个说法便是“泰山崩于顶,而面不改色”,这条考验的就是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者,难熬出头。
心理素质太差的人,就算是本事满身,可一旦遇事慌乱,连自己都掌控不住,还如何施展本事?故而,只能被舍掉。随着年龄越长,越觉得,所谓机遇,其实也建立在一个人心态的“稳”上。心稳得住,才能等来机会;心放得平,才能在时运中,更上层楼。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一个能从竞争中胜出,熬出头来的人,必要有超强的变通能力。”若没有这一点,就极其陷入“激愤难平”中,若还不反省,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变得“人见人躲”。本事再大,负能量过多,谁会喜欢?如何能熬出头?
人活一世,最傻的行为,就是坐着死等结果。人要学会“转变”,换个角度看问题,才会豁然开朗,才会身心轻松。只要你敢于变化,遇劫即是飞升,蜕变之后,便是华丽的转身,青铜与王者的转变,便是美好人生的开端。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谁的生活都有烦恼,修心的人会把烦恼转化成帮助自己成长的助力;如果没有修心的话,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只会揪着问题不放,就会很痛苦。
烦恼随处有,不捡自然无。人生所有的悟性,都必须在痛苦中领悟,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生,但可以选择如何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自己的世界与他人无关,生命就是一场平淡且真实的来过,只是借助肉身,来体验人生百态,五味杂陈而已,这个过程既简单,又平淡,才能品出人生的滋味。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活在当下,释怀那些不如意,放下不舒服的执念,你会发现,人生如此简单轻松。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场。在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谁也无法改变。悟透这些处世智慧,自己的家庭,事业,爱情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