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标签:
教育历史收藏文化育儿 |
白酒酿成缘好客
黄金散尽为收书
《增广贤文》里有句精彩语言。“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说的是,酿造出好的白酒,是因为喜欢招待朋友的缘故,而散尽黄金则是为了收藏和买书。
一个爱好,固然是由一种目的的驱使而产生的,那不是因为单一的爱好而已,有可能将爱好发展为一种专一的喜欢。而对于喜欢,对于爱好,则很多时候会花费很多的金钱或者精力去得到,或者说达到某一个境界。
饮酒总在心境大起大落时。兴起,总捧起一盅开怀畅饮;兴落,便来几壶浇愁。胸中怀有一腔豪气,将美酒灌入喉中,心境更加开阔,心情更加爽朗。正所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文人骚客独自畅饮香醇美酒时。酒,不过是暂时脱离了繁杂世俗的介媒。一人饮醉,亦或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与辛酸。
侠者如酒,嫉恶如仇,一往无前,无畏无惧。酒,代表了热情豪迈,狂放不羁的性格。不拘小节,不屑算计,懒于争蜗角小利。而这些,正是我这种连出门买东西,同服务员付款时都低声细语的人缺少的性情。扭捏胆小,羊质虎皮,畏手畏脚的性格是我所想摒弃的,我也想持觞迎风,泼辣大胆一回。
少年饮酒,豪气任侠。暮年饮茶,华严老僧。这便是人生的两种态度。其实无论老少,总是有这两般不同情怀夹于同辈之中。
李白如酒,杜甫似茶,我想同诗仙太白般,心如酒,行不羁,不畏权贵。似他般能够借着酒兴,墨笔一挥,流传出飘逸出尘的千古名篇;我亦愿如同诗圣杜甫般,心如茶,行谨慎,文质彬彬。似他般成熟稳重,小楷映于檀香的纸上,落下抑扬顿挫的不朽佳作。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审美意象。在古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乐,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拥有金山银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诗与酒的享受。
因此,古代文人便在情兴欢畅时借酒来增情助兴。借酒怡情,助兴增乐,是古诗中常见的,“酒”所代表的意义之一。当然,有喜就有悲,借酒抒发愁情思绪、离情别绪的诗句也不在少数:与亲友恋人离别,心中不舍,只好借酒以抒离情;思乡之情不得开解,唯有借酒稍稍压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也只有借酒加以排遣。
在中国古代,面对难以抑制的兴奋或无法排遣的苦愁,诗人们都爱以酒解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写离愁别绪,我认为此句最佳。“酒醒何处?”表明他离情之浓重,“柳”与“留”谐音,表达了作者想留又难留的矛盾心情,而“晓风残月”更是他漂泊江湖的写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在这两句诗中说自己愁绪满怀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浇愁,其实酒又何尝能真的浇愁,结果又反而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借着“酒”的辛辣与苦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念与愁苦。
古代文人面对岁月流逝、青春老去产生无奈之时,也抱着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借着酒将这份豁达升华到了极致。“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自伤身世的小词。
写的是一位美人站在花前,为春将去而暗自伤心。她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便想为花沉醉痛饮,一醉方休,以排遣心中的无奈。当然,秦观不是“美人”,但也不妨碍他感怀人生。
或许,借酒抒发壮志的难酬的诗句,我们见得最多。许多的文人大多抱持用世的热诚,然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如他们所愿,因此真正有才华的文人,若不幸遭逢此困境,最常用的解忧办法就是借酒以排遣内心的悲怀。
李白曾感叹“呼儿将出挟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以无比深沉的“万古”之“愁”,完成了全诗的大起大落,表达了听说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烦忧之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尽管愁肠难解,酒,依然是古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的,舒解情感的事物。
因为实际上,相比于古代人,现代的我们,爱好会更多繁杂和广泛,因为我们的可选择性已经很多,并且会更多。而古代人则不一样,黄金是一种通用的交易货币,好比像今天的美元和人民币那样,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货币工具。
很多人对于爱好,有时候会几乎近乎于痴迷的状态,那样就不会去计较金钱的得失了,而且还会不顾一切地去想方设法得到它。
清朝道光年间,有个 “藏书痴”,名叫刘源,“平生无所嗜,惟专一于 书”,他家的藏书达数万卷之多。有一次强盗入侵,全城的人都早已逃之夭夭了,而他却仍端坐书房,决心与书共存亡。
强盗进入书房后,大声斥责:“全 城的人都跑了,你为何不跑,坐在这里等死?”刘源说: “书就是我的命,书 若没了,要这命干甚么?”强盗听后 “很受感动”,立即退走。强盗被嗜书如命 的精神所打动,或许是强盗对书根本不感兴趣,刘源的书一本也没有受到损 失。
但是毕竟我们还是要生活,还是要工作,还是要创造对于社会有用的价值,所以不能太过于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