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2023-09-02 08:00:45)
标签:

健康

教育

历史

收藏

文化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酒中不语真君子  财上分明大丈夫

俗话说: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意思是喝酒的过程中不乱说话、不放肆说话的人是有修养的人,钱财上分得清楚该得不该得、该舍不该舍的人是可以干大事的人。

真君子,大丈夫称谓是对人的品行,给出的较高的赞颂了。为什么呢?因为做到这些,难度比较大,如不加强自我修养,还真做不到。这正是俗语所表达的积极寓意,只要努力去尝试,您也一定行。

为什么说酒中不语真君子?不语是一种境界,更关乎节操。观棋不语,两人对弈,旁观者叽叽喳喳,仗着旁观者清的先天优势,对当局者指手画脚。殊不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换句话说就是人家高兴,爱怎么下都是人家的事。

在酒桌上,不语则是另一种状态。一些人喝多了酒,总喜欢胡言乱语,或者借着酒壮怂人胆的势头,对人对事随意作出评判,更有甚者,哪壶不开提哪壶,揭人短处,以此为乐,反正事后可以推脱到酒的身上。

不幸的是,酒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于是祸从口出,仍不自知。又或者恶语伤人,如二月寒冬,让友情散尽。在历史上,因为酒后吐真言,而丢掉性命的名人不知凡几。

东晋皇帝司马曜嗜酒如命,一次在后宫与妃子饮酒作乐,司马曜很快酩酊大醉,旁边的张贵人也喝了很多,司马曜对张贵人说:你看你都快三十了,按照这个年龄早该废了,再不喝真就废了你。

正所谓君无戏言,不过对于司马曜来说,不过是醉后胡言乱语罢了,然而张贵人却将此话当真了。与其被日后废掉打入冷宫,不如现在鱼死网破,于是张贵人用被子,将司马曜给活活闷死了。

作为历朝历代中,第一个被妃子用被子闷死的皇帝,司马曜不可谓不憋屈。除去这位奇葩皇帝之外,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张飞的境遇可谓路人皆知,这位仁兄酒喝多之后,不仅骂人还打人,结果如何?竟是被属下割去了头颅。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更何况在酒桌之上,人心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在酒精的作用下会被放大。

这个时候则更要守住言行,毕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管所说之言语是伤害了他人,还是会伤害自己,都是不好的局面。

酒后吐真言,酒后言语狂。任何时候,狂说,说狂话都是不招人待见的。在喝酒的过程中,酒不断在体内积累,意识控制力会越来越弱,该说的说着,不该说的也说着,该有礼节的也不讲究了,逐步放肆起来,酒后乾坤大。西汉武帝时期,灌夫大闹田蚡婚宴,就是一个而丢掉了性命。

丞相田蚡迎娶诸侯燕国公主,列侯及皇族都前去祝贺。酒过三巡,话就多。灌夫起身敬酒,新郎官田蚡没有起身,坐着接受灌夫敬酒。灌夫不满,压住怒火继续向下位的李卫尉,程卫尉敬酒。哪知,两个卫尉正在俯首说着小话,没注意礼节。这下子惹恼了灌夫,对着李卫尉狂话飞奔而出:你小子平时瞧不起程,我这个长辈给你敬酒,你却如女子一般咬耳朵。

田蚡赶紧阻止灌夫,灌夫这时候是酒老爷当家,继续喷人:我死都不怕的人,还在乎什么李将军,程将军!旁边的人都起来劝阻无果,田蚡一气之下命令卫兵捆了灌夫,判了不敬之罪,死罪。

为什么说财上分明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乱世之中大丈夫可为一方豪杰,如东汉太史慈所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亲兄弟明算账,财上分明大丈夫,说的理儿都明白,但是真要是搞得明明白白的话,可能就有斤斤计较的嫌疑。大丈夫,就会,其实是让人、不贪多占,少得一点成就了大丈夫。宁取三分,不取四分,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大丈夫之道。

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经商获取利润有讲: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大概之意是贪心的商人利润达到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正直的商人利润达到销售额的五分之一。不贪多,少赚一点,廉贾做到这一点,买卖公道,可以多赚钱而致富,可以和千乘之家相比了。

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年轻时,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家底厚些,本钱出得多一点,但是每次赚到钱后,总是管仲多分利润;亏本时,鲍叔牙多认亏损。为何,鲍叔牙认为管仲家里比自家稍微贫穷,不该斤斤计较,让着管仲。管鲍之交的美谈,这让着功不可没。可参阅如下内容,如有不适,可忽略。

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在楚汉争霸关键时期,给刘邦出了个离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范增若离开,项羽必败。但是,得使用一大笔钱。刘邦二话不多说,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任凭陈平使用,也不过问陈平黄金支出明细。陈平,把黄金全部用在了楚军的要害人身上,成功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等谋臣武将,范增辞职不干,半途毒疮发作而死。为刘邦赢取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石。刘邦,该舍就舍、毫不糊涂;陈平该花就花、不贪不占,都是大丈夫也。

如今在太平盛世,大丈夫则更多的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公私分明、严于利己、做事有理有据,不为蝇头小利而放下身段。

财上分明最让人头疼,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朋友借钱,却不知该怎么要求对方还钱的经历,催得紧了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毕竟都是朋友,可能在酒桌上还称兄道弟。若再加上借钱者自身不太自觉,财上分明便愈发遥远。

这便是此句俗语的精华所在,在钱财上要公正分明,不管是借了朋友的钱还是别人的钱,一定要时刻记得还别人钱财。众所周知,拖得越久,钱便会越不值钱,所以这个过程一定要尽快还,又或者可以支付一定的利息。

借钱、还钱只是表象,关键在于报恩,受他人恩惠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做法。有些人便是斗米恩,升米仇,有的人则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疑为前者招人唾弃,后者为人尽敬佩。

比如韩信为报当年一饭之恩,后以千金相赠;俞伯牙为报知遇之恩,摔琴谢知音;豫让为尽忠臣之义,士为知己者死。

 酒中不语、财上分明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同时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和自觉,阅历越丰富越有体会。古人将能做到这两者的人,称为真君子大丈夫,本意是为了教导后人慎于言行,懂得报恩。

较为有意思的是,不语、分明同时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不管是酒后胡言乱语所招致的祸从口出,还是欠钱不还而得他日之恶果,对于自己和他人而言终究不是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