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

标签:
文化时评教育健康旅游 |
画水无风空作浪 绣花虽好不闻香
《红楼梦》中曹雪芹作“西江月”词批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本草莽”,当然,此批语似贬实褒。倒是现实中,确有一些徒有其表却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人,被人们戏称为“绣花枕头”。
即“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画中之水空有滔天波浪,却听不见风声水声;布上秀出的花朵虽然好看,但闻不到半点花香。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迟早都会在实践和时间的双重考验下原形毕露。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与“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的意思基本相同。人若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做那么一两件让后世怀念的事,也算是不枉此生。而人若想流芳千古,就需要经得起时间的磨炼和考验。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生香。是说画中的水,波涛滚滚,但就是听不见呼呼的风声,绣花虽然好看,但是闻不到它的香味。的确是这样,但那毕竟是画,是绣花,是艺术品,肯定不见风,也没有香味。那么俗语究竟要说明什么道理?或是劝诫世人要注意什么呢?
其古训是在褒扬画作很好,绣的花也好看,但是话锋一转,又似乎在贬低,花好看不闻香,水有波涛不见风,这有啥好看的呢?在细读细品,好看不中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光会说漂亮话不干实事,不学无术胸无点墨,这些语义不都是和“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生香”语义接近?原来,俗语是用美好艺术品中的缺憾,在讽刺那些华而不实之人。
现实生活中嘴里喊哥哥,背后摸家伙。这时对这类嘴甜心枯人最好的再现,很可恶。遇上了,得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慎重对待,不要被他人表面的华丽辞藻所蒙蔽,吃亏上当。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劝告公输盘停止建造云梯,就是摸透了公输盘的虚假仁义,才得于终止了一场战事。公输盘,建造云梯为楚国攻打宋国做准备,墨子听说后,就赶到楚国,重金请求公输盘为自己刺杀几个仇人。公输盘说:我是个讲仁义的人,怎么能替你去杀人呢?
这个回答正中墨子下怀,墨子反问道:宋国有什么罪呢?你建造云梯去杀害众多的宋国人,难道是仁义吗?自己说自己讲仁义,请你帮忙杀几个人知道不仁义,现在却要去杀更多的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仁义了。
公输盘这类人,现实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嘴里说着仁义道德,心里想着是欺男霸女,嘴里说的是为你好,心里想着祸害人。墨子一眼识破公输盘的内心假仁假义,所以击中了公输盘软肋,公输盘醒悟,不再制作云梯,在墨子的劝说下,楚王也放弃了攻打宋国。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夸夸其谈,满嘴跑火车,什么都敢吹,反正是吹牛不要本钱,可气。遇到这类人,听听也就罢了,千万别当真。更有甚者,傍名人为自己夸夸其谈加料,更加隐秘不易识别,要学会看事物本质,防止上当受骗。
春秋时期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叫作叶公的人,见人都吹嘘自己多么地喜欢天上的龙,神奇而吉祥,自己衣服上绣有龙,家里门窗,梁柱上都雕刻着龙。叶公吹牛吹上了天,真龙下凡来看望自己的粉丝,结果把叶公吓得半死。
夸夸其谈,往往都是虚构成分较多,芝麻可以说成西瓜,这类人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引起别人的关注外,还在伺机寻找“信以为真”的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当代自称大师的某某,吸引了许多知名人士前往膜拜,不就是如此?最后,害人,害己,咎由自取。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纸上谈兵,理论是一套一套的,就是实践是落实不了。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纸上谈兵,干不了实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输才怪,若信之,必后悔,可恨。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跟着父亲学习兵法,学业上长进很快。父亲赵奢和赵括每次谈论军事时,居然挑不出儿子的毛病,但是赵奢隐隐感到哪些地方不对,总觉得赵括把战争说得很轻巧。
赵奢去世后,赵王任用赵括为大将,抵御秦军。果然如父亲担心的那样,赵括全军覆没,自个也在战乱中被乱箭射死。赵括对兵书上的理论,倒背如流,但是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不能够解决瞬息万变的实际问题,最终误国,害人,害己。
美好之中,也有不足,而这个客观不足正好应证了现实中那些华而不实,所以用来做比喻还是比较贴切,世人也能够一下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待人处事,既要说得漂亮,还要干得漂亮,才是俗语善意的寓意和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