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时评娱乐 |
受恩深处宜先退 得意浓时便可休
天道忌盈,完美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盛极而衰是像是必然。否则就不会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日中则昃”之自然现象。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也是此意。
人生在得到巨大的恩惠是,要思考并且果断抽身而出,春风得意,事业成就到达顶峰时,要思考后续有人,并能够急流勇退。不管是名,还是利,顶峰之后应该适可而止,方能知足常乐。俗语出自《增广贤文》,后边还说,“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劝诫世人千万别等是非传言满天飞,恩爱友情变成怨意仇恨时,才去身退,罢休。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祸福观。 古人认为,祸福可以互相转化。正如《老子》第五十八章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这两句“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也蕴含着这种“祸福相依”的思想。门前长出了象征祥瑞的草,表面上看是件好事情,但随之容易招来别人的忌妒或觊觎,其实是招惹麻烦甚至灾难的事情。
与其如此,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呢。 这两句通俗的话语里蕴含着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与生存智慧。我们都熟悉“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之间,祸福可能随时转换。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本则是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是矛盾统一体。 任何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它的好处,更要看到它的害处。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入钉唯恐其不坚,拔钉唯恐其不出。下锁唯恐其不严,开锁唯恐其不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矛盾的,而人所在立场不同,所处场合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比如入钉和拔钉,下锁与开锁,就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角度。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本则言危急时刻,保命最重要,钱财如粪土。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伤财看似是祸,实则是福。人们常说“破财免灾”。免灾之人,当然是有福之人。而没有福气的人,由于太执着钱财等身外之物,所以常会伤及自己的身体,甚至危害生命。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物之始端,往往细微难辨,若不谨慎对待,则可能以毫厘之差而致千里之谬。“差之毫厘”是开始,“谬以千里”是结果。“慎始”才能“善终”。
换一个角度来说,做事要讲究精确到位,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酿成大的灾祸。古人对于“小”与“大”、“微”与“著”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它启发人们,做事情时要“慎始”“慎微”,“慎始”防止方向的偏失,“慎微”防止因小失大,如此才能保证成功。
五、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此则旨在知足知退,适可而止,是古人物极必反辩证思维的体现。 古人深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事物的发展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古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该收手时就收手。
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仇后,选择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安享余生。再如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立下丰功伟绩,但他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正因他“受恩深处”能够急流勇退,所以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保全了性命。懂得适可而止,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人要有危机意识,充满辩证思想。前文“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与此类似。宠辱、安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因此,要有这种转化的意识,有备无患才可以免辱避危。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保持和平稳定与长久发展。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居安思危”。 这两句与“得宠思辱,安居虑危”思想一致。 “有”时,事事都好;“无”时,步步难行。日常生活要长远打算,才能细水长流。条件好、拥有多的时候,学会珍惜,懂得节约;条件不好时,适应现状,调整心态,积极谋求新的出路。
当然,一旦拥有了美好生活,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要做到“常将有日思无日”。这是古人忧患意识的体现。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此则讲相互关系与影响。 相关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长官清廉,下属就不敢贪污腐化,不敢大吃大喝,所以会长得清瘦。神仙灵验,来烧香供奉的人多,庙宇里的钱财也多,看管香火的人的生活水平、伙食待遇也高,所以会长得肥胖。
所以,看待事物时,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形成联系的思维,分析出事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样就能够由此知彼。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这是一条生物链。螳螂只顾眼前的利益想着吃蝉,而没有顾及背后,已经被黄雀盯上了。这个典故在很多典籍中反复出现,比喻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这一典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做事情不能忽视前后左右相关联的事物;不能只看局部,而忽视全局。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情是发展变化的。 有花开必有花落,这是自然规律。人生也一样,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不会总是心想事成。这也是古人忧患意识的体现。“人无千日好”,所以在鼎盛的时候要知足知止,懂得退步。“花无百日红”,所以也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功高宜隐,急流勇退。注意了,俗语的寓意不是让您失去进取之心,消磨奋斗的意志!这里面他强调的是巅峰,顶峰,巨大成就之时,而我们大多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工作中,待人处事,多一些适可而止,多一些知足常乐,少一些过火之行,少一些过激之言。当然,到了一定年龄,我们退休后,也算是功成身退吧。即使没有范蠡的成就,但是也可以学习他的隐退之道,也是人生之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