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后期的华夏语言

(2023-08-20 18:23:19)
标签:

教育

情感

时评

文化

育儿

战国后期的华夏语言

战国后期的华夏语言

华夏是一个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拥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而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之间都有着巨大的文化习惯差异。在古代的中国,就出现过很多的诸侯国,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音”,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

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文字语言确实存在着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文字,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然而,在这样多样的文字语言中,人们通过一种通用的语言——雅言,实现了互相交流和沟通。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将这种差异进行了整合,给我国文化和统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六国之中,各自的方言和文字彼此不同。以秦国为例,秦国位于现代陕西和甘肃地区,其民风彪悍,语言直接、粗暴。但秦国的语言形成过程却十分复杂,因为其祖先是殷商时期在西戎地区的公爵,殷商起源于河南,所以秦语的发音中夹杂着浓厚的河南口音。

除了秦国外,齐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其语言与河南话相近,属于晋语体系,相互交流起来并没有太大障碍。而楚国作为六国中唯一的南方国家,其方言与北方诸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楚国的方言被形容为缠绵有劲,平翘舌音不太能区分,给人一种伯劳鸟般难以捉摸的感觉。此外,各国的文字也不相同,每个国家都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字。

尽管六国的方言和文字有所差异,但他们之间仍实现了相对顺畅的交流,这得益于古代的通用语言——雅言。学者们认为雅言其实就是古代的河南语言,或者更具体的说是古洛阳语言。这种语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夏商的官方语言以河南语为主,并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到其他地方。

东周时期,雅言成为官方语言,并逐渐流行于贵族阶层。在交流的场合,雅言被广泛使用,比如会盟、商议国家大事、接见使节等。即使不会雅言,六国之间的近邻交往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因为说相邻两国的语言差异并不大,只要放慢语气,双方都能够理解对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派遣翻译人员进行语言沟通。总的来说,古人在交流方面通过雅言和相近的语言差异化解了交流的困境。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便于管理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措施,将六国的语言统一起来。这一行动的后果非常显著,增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让整个国家成为一个整体。秦始皇的统一行动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统一语言和文字,秦始皇打破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的统一也为后来的统一汉字和统一文字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始皇统一之前,六国之间的文字和语言确实存在差异。通过互通有无的方言和通过雅言等通用语言,六国之间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将六国的文字和语言统一起来,增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秦始皇在统一方面的贡献卓著,是我国历史上有着不世之功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统治百越后,为了更好的管理这块地方,于是就征发了50万六国的百姓,到这个地方来生活和劳作。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相互交流也是用雅语,我们之前说了各国的百姓是不懂雅语。

当时的雅语只是在小范围传播,一直到赵佗去了岭南,龙川上任,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周越民族融合,并且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人到南越,和当地留守的50万秦兵,为日后赵佗建立南越国打下了基础,才促使雅语在当地传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