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烦有恒方成大器

标签:
佛学教育情感时评文化 |
耐烦有恒 方成大器
“耐烦”是曾国藩提出来的。开始,他和同僚谈心,说耐烦是做官第一要义。后来上升到,耐烦也是过好一生第一要义。耐烦有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增强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像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最终成为真正的领袖群伦的成功者。
马云就曾说过,是路遥的《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总会有机会。一个选择,便是一种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选择的结果,今天一个看似普通的决定,或许就能影响我们今后一生。
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坚持把小事容易事做好了,大事难事也水到渠成了。做人,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关键是要能够坚持有恒。即便是基础薄一点,人笨一点,只要能够不放弃不抛弃,有顽强的毅力,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终究也会有所成就。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古往今来,大多数平庸的人,都是因为太懒惰而失败的。路遥曾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反之,人而无恒,看这山,往那山,终身一无所成。西方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结论:一个人,这一辈子专心致志干一件事,五年就能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如果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十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专心致志从事这个事情15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级的专家。
做人不难,做事也不难,难就难在现在很多人不够专一,将精力太过分散,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最后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正如鬼谷子所说: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思不达则事难以成。所以说,做人要有恒,而有恒的前提是专心致志。
耐烦之人,收得一心清。他们遇事不急躁、能忍耐,就如清风拂面,因此会少很多妄念,也会少很多烦恼。尤其是遇到大事或者危急时刻,耐烦之人更容易平复心情,更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找到处理问题。
故能成大器者,能力不是唯一的,还必须得勤奋。哪怕天资并不卓越,只要愿意持之以恒的勤奋,也终能有所成就。而耐烦之人,有足够的耐心,也不怕事情繁琐,所以在事业方面,更愿意付出努力,哪怕是遇到了困难,也有足够的耐心去克服。有这样持之以恒的勤奋,肯定是能成大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就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位人才。曾国藩没有立即见他们,而是暗中观察。半个时辰过去后:一个在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一个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神色焦急;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
随后,曾国藩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才,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李鸿章:“老师是如何得知的?”曾国藩微微一笑:“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能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耐烦之人,临大事有静气。古人云:“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遇到大事,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更控制不住局面。
人生中很多失败,不是因为事情多么难而打败了我们,而是我们消极负面的情绪将自己打败了。人生本是一场永不止步的修行,需要我们去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谁能有个好耐心,以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困难挫折,谁就能够尽早发现生机,转败为胜。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曾国藩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因为我们耐得住烦,能够冷静下来,全面思考问题,才能最终以最低代价解决好问题。
耐烦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做人耐烦,才能拥有好人缘。一次,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告诫弟弟不要不耐烦。耐烦,与人相处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对志同道合者,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耐烦之人,面对不快有雅量。古人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经常处在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去工作,去沟通,去协调,去联络。怎样才能面对诸多的不快而笑对人生呢?要的,就是修为,就是雅量,就是“耐烦”。
亲朋、同事、同学、邻里之间,或语言冲撞,或言辞冲突,或见解差异,或亲疏远近,或厚此薄彼等。用“耐烦”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耐烦”才能乐观豁达,可将不快,一带而过,不留痕迹,如清风拂面。
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忍,耐烦。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进身之阶。中年以后的曾国藩,更是靠“忍耐”战胜了重重磨难。做事,最重要的是耐烦。
曾国藩的思想与智慧,不是教我们具体怎么解决一件事情,而是一套实践成功的方法论。做人要有恒,做事要耐烦,虽然这些话看起来像普通的家常话,但是把这些道理落实到了行动中,并且能够常年坚持,便可收效很大。
正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写:“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大道至简,伟大人物也只是把小事容易事做到了极致,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某些大家都司空见惯的品德,比如说真诚、有恒、耐烦、笨拙、勤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