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手段菩萨心肠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文化育儿 |

金刚手段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金刚手段”,就是说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怀揣着善良而仁慈的心,但是在做事的时候要采用铁腕手段做事。菩萨心肠也就是表明某个人的心地非常的善良,或者是非常的仁慈。金刚手段通常是指在做事的时候使用一些铁血政策,或者是用铁腕手段做事。
人在这世间一世,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无论为商,为政,为学,还是为人父母,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
一语不慎,满盘皆输,从古至今,多少人的前途都停在了舌头上,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你爬不起来,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所有的言语都是智慧衍生于外的产物,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金刚手段。
有人曾这样称赞道:“《素书》能让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义’,全凭个人的慧根和悟性。”唯有金刚手段,方显菩萨心肠。人最真诚的善意便是既有菩萨心肠,又不失金刚手段。在各个佛教寺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金刚怒目、菩萨低眉的塑像。只有怒目的金刚能够降伏四魔,低眉的菩萨才可以慈悲六道。
曾经在曾国藩生日那一天,他的得意门生胡林翼送上一对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阅后不禁热泪盈眶。 其实这句话王阳明诠释的最清楚,也是王阳明心学最智慧的一句话。什么是金刚手段?便是当你遇见小人的时候,不要一味委曲求全,更不能任由小人欺负,你要做的就是比小人更小人。
王阳明在对付小人方面很有一套,他说对付小人一共有上中下三计策,以刚对小人,实乃下策,以柔化小人,实乃中策,用小人对付小人,化敌为己用,实乃上策。
人尤其是男人,要想成大事,就得牢记王阳明三条天规:此心不动,伺机而动。如果有人不停地给你使绊子,或者在背后悄悄说坏话,给你造成了困扰,该怎么办?王阳明的答案就是清者自清,与其浪费时间在小人身上,不如花时间来提升自己,当你遇见小人给你使绊子的时候,先不要去理会,你不说话不回应就是对小人最有力的回击。
如果要回击,一定要找准机会,打蛇打七寸,一招制敌,才能扫清障碍,继续安心做事。这便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伺机而动。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良知才是方向。人除了金刚手段,一定要具备的便是菩萨心肠,说到底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王阳明曾作过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别人不算计我们,我们也不要去算计别人,人生的大方向还是要做一个好人。
良知就是道德和智慧。当我们看到他人欺负弱小的时候,内心会愤愤不平,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们,要有正义感,不能视而不见。对于“良知”,王阳明说过:“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人到绝境,必有转机。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男人想要成大事,不能急功近利,受得住低处才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
王阳明就是那个真正有本事的人,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坚强的活了下来!守得云开见月明,你要相信,低谷过后,便是广阔山河。
所谓谋定而后动,古之成大事者,必须有洞察先机的才能,在事情还没着手的时候,就能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对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事前想好应对的策略。
真正知进退,懂得生存之道的人,即使时运不济,也能守得淡泊以终身。“败莫败于多私”,私心太多是人生成功的最大敌人。真正的败,是败给自己的私心。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人生成长的正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够忍辱负重,是立足于世的安身之法,忍辱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凡能成大事者,必定能“动心忍性”,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以建立社会对于本人的诚信认同。
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败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长远的谋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则只能因小失大。
人有很多缺点、毛病,但最不齿和最致命的则是违反道义,非法谋取不当得利。世人在贪欲之心的蛊惑下,失去了应该有的理性,总是将自己执着于那些肤浅小利之中,并以此为乐,甚至以此作为成败得失的标准。所以说,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贪图眼前的小利益,会因小失大。
生活中如何做到菩萨心肠金刚手段?比如在平常做事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难的事情或者是特别棘手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要着急,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考虑一些对策。
另外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特别让人为难的事情,这个时候心里面要善良一点,但是手段方面不能心软,也就是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于犹豫,不然可能延误了解决事情的时机。在平常的时候要做到不说硬话,但是也不要做软事。
菩萨心肠,金刚手段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只能在生活中慢慢的让自己做到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