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标签:
历史文化育儿 |
鉴前世兴衰 考当今得失
熟读《资治通鉴》,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让统治者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王朝的理乱兴衰之中鉴察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巩固统治,而且也便于后世之人读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基本规律,也有具体规律,比如,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比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发展的具体规律。
我们知道,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同样的事物,具有同样的规律;只要客观条件具备,规律就可以强硬地表现出来。认识规律的这种特点,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在建立或者调整生产关系的时候,必须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起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的兴衰成败经验,就是认识历史规律及其要求的客观条件。当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规律的表现也很有所差异。所以,我们还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新实践,采取新方法。
司马光曾认为,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一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熙宁三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坚辞朝官,获准“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
到了元丰七年,该书编纂完成,共花了大概十九年时间。成书后,元丰八年,黄庭坚、范祖禹、司马康、张舜民等奉命重新校定,元柘元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而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整个编纂过程,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对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故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钦赐书名《资治通鉴》,由此看出该书编写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在于“资治”二字。司马光希望通过历史兴衰的记述,总结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服务。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二是反复强调治国之道关键在于用人的道理,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选拔人才、用好人才的思想。
伟人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领导干部的水平,是领导者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文化思想、组织协调、决策判断、贯彻执行等多个层面。领导水平的养成需要全面培养,借鉴历史经验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通道。“欲为一世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就告诫人们,要想挑得起担子,办得好事情,就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历史经验与教训。
在中国古人看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素养,是治政之必备。从知识属性来说,历史知识是实践知识。它与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过的现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揭示的就是由读史而悟出的历史规律,无疑对现实具有警戒与指导意义。西塞罗说过,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马克思甚至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些观点都是基于历史知识的实践性而赋予其相当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家,也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历史递进体系记录。由此,历代史官也就被赋予了独特的书写权力。司马迁虽然被处以腐刑,受尽侮辱,却发奋著述,创作了不朽的《史记》,不为汉武帝隐恶;宋太祖园中弹雀,有大臣称急事要奏,结果不过是件小事,宋太祖怒而罚之,大臣说:“自有史官书之”,遂使太祖罢手。
可以说,传统史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提示了领导者要有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思考。得失是由历史评价而非自我评判,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历史的话语权,也提醒帝王将相,要心怀历史的敬畏,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读史与现实对照。读史的落脚点既是为了博识广闻,也是为了使曾经来自于实践的知识,在经过主体的消化吸收后能够再被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要求读史的广度要与现实对接。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史。不懂本国历史会数典忘祖,不懂世界历史则会看不清大势格局。
读史的深度同样需要与现实对照。对领导干部来说,身处实践一线,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有时难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何避免犯历史上已有过的错误,如何避免留下历史的遗憾,通过读史我们可以检索现实问题的历史根由,可以挖掘国民精神的历史根源。
更重要的是,读史是为发展服务,从“志”的层面上培养国家栋梁对中国发展的信心。黑格尔说,历史的现实与历史的逻辑从长久来说是统一的。从创业与发展的角度反观历史,看见的就不会只是帝王将相、权谋法术,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也昭示了改革与科学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伟人毛泽东曾言,读史是智慧之学。笔者以为,读史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立历史的大局观,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逻辑与现实的大局。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强调的正是这种大局观念。
缺乏历史大局观,可能偏离轨道或者落后于形势,最终付出沉痛的代价。其次要有超越现实阶段的眼光,不能只看到事物的阶段属性。很多事情的参照系不同,评价就有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把握事物在阶段中的约定性和在长久中的延展性,从而在决策与判断上与时俱进。
有了这个意识,就不会轻易对阶段性的事物下结论,不会对一时的表象轻易下评判。最后,在认清阶段又不拘泥于现实的情况下,实践工作既要考虑到现实也要考虑到长远,从远近相宜中寻得最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