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世劝好忍为至高

(2023-03-12 12:25:31)
标签:

教育

情感

时评

文化

育儿

济世劝好忍为至高

济世劝好  忍为至高

苏东坡在《留候论》中提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也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东坡此言尽现其对忍者的高度赞扬。

而在历史中,能忍者非韩信莫属了。他虽年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却刻苦读书,熟练兵法。一次,一个恶少当众羞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跨下钻过去。于是韩信当着许多围观的人,从那个恶少的跨下钻了过去。这便是史书中所说的 跨下之辱

其实,面对恶少的无理,韩信有两种选择:或者杀了那个恶少,或者从恶少跨下爬过。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为了长远的目标没有计较恶少的蛮横与他的不可理喻,以他的大忍之心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实是达到了忍的最高境界。

《荀子·解蔽》篇曰:“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理出丝绪为经,编丝成绳为纶。为人处事之大智慧也。世传《忍经》一书,寓意深刻,济世劝好,和睦相处,得颐天年;处世之“忍”,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说:“六度万行,忍为第一”。人生一世,能忍辱者存,与其说胜利者是战而得胜,不如说胜利者忍到了最后。在为人处世中,百忍成金,百炼成钢,忍辱方能负重;难忍能忍,忍常人不能之忍,忍无可忍之时,就可以出手,一举成功。

而在现实生活中,暴躁的性情往往带来很多麻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要学会去忍,不仅简化的处理了一件事情,而且使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提升到又一个高度。

懂得的人,是智者,凡事都忍的人则是愚人。所以,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适当做些忍让,更显你处世之高度。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张良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

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点头答应。五日以后,天刚明,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指责张良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日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

这时,老者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年后就会得到验证。十三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话,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康熙隐忍除奸,康熙八岁登基。大权落入鳌拜之手。鳌拜专权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内。康熙强忍怒火,暗下决心,等待时机。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

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康熙经过数年的准备,看条件成熟,便把鳌拜诱进宫中,将鳌拜及其爪牙一网打尽。此时康熙只有十六岁。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是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坚忍的民族。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够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不失去理智,泰然处之,的确是英雄豪气,大家风范。因此,我们才说,忍耐在于它貌似软弱的背后,却隐藏着大智慧。当然,物极必反,忍耐不能超越固有的原则,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年,门客程婴携赵氏孤儿投奔仇人屠岸贾门下,让赵氏孤儿认贼作父,心中一定也像依米花一样,有坚定的信念。终于,忍耐十几年后,得以报仇雪耻。还有孙膑在庞涓面前的佯癫作狂;刘邦对项羽要啖其父肉的淡定;我地下工作者面对敌人残酷迫害亲人同志时的坚忍,无不是一种智慧。正是这种大智,铸就了千秋历史伟业。

忍耐是一种品质;忍耐是一种考验;忍耐是黎明前的黑暗。有时,谁能忍耐,谁就是笑到最后的成功者。但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忍耐背后的智慧。并把它培育为真正的人性之花,积极地为塑造自己的健康人生、构建大家的和谐社会而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