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与若愚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育儿 |

愚与若愚
作者/黄希庆
愚蠢透顶,可笑至极。是叱责一个人做了错事,不仅不反省,还认识不到自己错误所在,甚至还会指责他人。北宋的宋知徽是著名画家,一日交代徒弟给画上色,不料徒弟爱耍小聪明,给原本空的水晶瓶中添了一枝花。
让徒弟出乎意料的是,宋知徽看后非常生气,他的本意画的为收妖的宝瓶,却被自以为是的徒弟改成了一个普通的花瓶。这个故事即是成语“弄巧成拙”的来源。“弄巧成拙”的意思,指想卖弄聪明、却变成了愚笨。
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是因为耍小明。正如《吕氏春秋•别类》中的高阳应,匠人说:建造房子需用晒干了的木料,劝说高阳应等上几日再盖,而高阳应耍小聪明,却驳回了匠人的说法,匠人无可奈何、只好照办。房子虽然很快修好了,可也很快就塌了。房子倒塌的原因,正是由于高阳应的小聪明,忽略了科学的理论事实而导致的结果。
真正愚蠢的人,大多是指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逻辑思维混乱的人。这类人自身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这种人永远都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人。
也有愚蠢之人,总以惰性思维思考问题。这类人主观意识依赖性强,缺乏思考能力,导致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基本的判断力。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愚蠢的主人翁急于庄稼收成,自以为向上拔了禾苗之后,禾苗长的就会快、就会高,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自以为是的这个愚蠢的主人翁,因一时的小聪明,而忽略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导致了秧苗悲惨的结局。所以,做人行事别耍小聪明。耍小聪明或许可以取得一时的心理满足,却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还有的愚蠢之人,表现为情商过低。人类的情商可以被分为五个维度,其中语言这个维度,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这类人说话不分时间场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不顾忌身边人的情绪或感受,几乎无时无刻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没有同情心,也不会换位思考。
另一类愚蠢之人,表现为 “没脑子”,也就是记忆力差。刚说过的事情,他们转身就忘。当然,正常人也会遗忘东西,因为记忆曲线和遗忘曲线是相互伴随的,有记住的东西,就有遗忘的东西。但是,愚蠢之人会忘记的东西显然更多更快,且不符合人类正常的遗忘曲线。正常人,在接收到一个新的信息后,会加以分析、思考,然后储存。但是,愚蠢的人几乎是马上就能够遗忘,没有分析、思考及储存的能力,就像大脑从来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一样。
“愚蠢”的定义不单单只有字典上的那一种。当我们感受生活,投入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谓的“愚蠢”。有时更是一种单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颗金子般闪烁的心灵。
愚公之“愚”, 却心藏移山之志,可谓大智若愚。武王姬发,虽有封王笑其痴,但他却胸怀天下;姜尚直钩钓鱼,被人认为“傻”到了家,他却深知其中蕴含治国之道。夸父坚持不懈的逐日、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人在其精神品质的深处,是一颗炽热,执着的心。正是这种“愚蠢”,在他身上渲染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曹操征马超,一开始马超得势,更加上羌兵纷纷来助,曹操抵挡不住,一退再退,坚壁不出。众将皆劝曹操乘羌兵初来之际,出兵击之。曹操不听,闻马超添兵,他愈加高兴。众将皆认为曹操傻,孰不知那羌兵皆乌合之众,只可避其锋,而且以往他们分散各地,不易清剿,如今聚集一地。正好一举歼灭他们。曹操的“傻”其实是真正的聪明。
三国刘备,众人皆以为他像个只会傻哭的“妇人”,殊不知真英雄心藏百姓,他的妇人之仁是广布仁德,他的傻哭是笼络为合,他的示弱是为了迷惑曹操。
刻苦学习被骂成书呆子,是因为那些人不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辞去官职反倒落得一身轻松,正好自在地享受田园风光。陶公辞官在不少人看来是愚,但在动乱的东晋,却也正是其智之所在。
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类似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美国某小城镇一只失去主人的狗。人们在火车站发现了它。它栖身在车站的一个角落,流连于车站四周,每当有班车到站,就急切地迎上去,用满含渴望的双眼在人群中搜索。
原来,它在这里目睹了穷主人的灵柩、被抬上火车的情景,以为主人还会回到这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说它太愚蠢了,它永远不可能见到它的主人。正是它的这份“愚蠢”赋予了它忠诚,赋予了它一生的希望,同时也赋予了它满足与快乐。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凡大智大勇之人都深知韬光养晦、隐藏锋芒,所以他们看似与平常人无异,然而一旦崭露锋芒,便会脱颖而出,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