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渡有缘人
标签:
健康历史文化星座佛学 |

佛渡有缘人
佛是世间大彻大悟、福慧圆满具备的人,是圣者。佛家言: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每个人因缘与业力有别,故而得渡的机缘不一样,也就是成佛的时机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佛,佛就是人心中的善,学佛就是要自己明白因果、知道无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正与佛有缘,并不是只会烧香磕头、做没有智慧的凡夫,而是内心行善如流、善用其心。
寺庙里泥像,原没有什么神圣,也不会为你带来任何高官厚禄或是金银财宝,但它却代表了佛陀,代表了慈悲,代表了放下,代表了善的力量。所以,就凭这一点,它也值得我们一拜!我们拜的不是泥像,是对智慧的向往,是对善的渴望,是对慈悲的追求。
佛度人,只是“外因”, 人还需要“内因”起作用,如果本人不接受也是枉然。正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 并不像有些人,遇到事情,顺我意者则高兴,逆我意者则生气;高兴就笑,生气就哭,甘愿堕落在尘染中。佛法说,因缘与业力会牵引一个人走向光明大道,也会牵引一个人走向坎坷恶途。是谁在主宰这个因缘和业力?直言之,就是我们自己。
有句话叫“圣人求心不求佛,凡夫求佛不求心”,真正学佛修行是向内修,要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求佛菩萨庇佑。要知道,真正能保佑自己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自己。懂得再多、信得再虔诚,若不修善心、举善行,都是徒劳无益。佛只是精神和方向的指引,真正的修行要靠自己。
佛家讲: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乐布施,必得安乐。布施就是“舍”,很多人提到“布施”都望而却步,认为自己贫困,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哪里还有钱舍给别人?这种思想就大错特错了。越是贫困无福,越要布施修福。有句话叫:贫穷从贪念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越是自私越是福薄,越是舍得越是能得。
再者,布施不只是捐钱捐物,也包括法布施、无畏布施。弘法利生于他人,帮助他人摆脱焦虑、恐惧、痛苦的情绪,使人安心喜乐、离苦得乐,这都是布施。哪怕每天给他人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都是功德。“乐善好施”即佛教里“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懂得布施积德的人与佛有缘,是践行菩萨道,菩萨精神。
若不孝父母,跪在佛前喊破喉咙也枉然。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孝父母。不孝父母,拜佛又有何益?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有副赞大肚弥勒佛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实在是人生至理名言,是人生大智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修行就是到红尘中,去历练自己的心地,放大自己的心量,遇事少些计较、少些抱怨、少些嗔恨,多些包容,人生处处是欢喜。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不修忍辱,生活处处是障碍,你的肚量小,福报就少。
别人如何待我,是我的因果;我如何对待别人,是我的修行。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便是菩萨境界的至高境界。智慧的人懂得忍辱,愚痴的人只会冲动。
学佛不是索取,而是舍弃;舍弃心中的“贪嗔痴慢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断恶修善、敬畏因果。“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人生要想趋吉避凶、遇难成祥,关键在于自己,要修好的德行。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记住这句话。

加载中…